病理生理学
心包炎的病因因地区而异,发展中国家以结核病为主,而发达国家则多为病毒性或特发性因素。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外,
复发性心包炎与周期性
最近研究强调,心包的间皮细胞损伤可激活NLRP3炎症小体,增强炎症反应,进而导致IL-1α和IL-1β的释放,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加重心包炎症。这些机制为复发性心包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图1 复发性心包炎的自身炎症表型的病理生理学
COX,环氧合酶;NSAID,非甾体抗炎药;PG,前列腺素;TXA,血栓烷
临床诊断与多模态影像学
复发性心包炎的诊断标准与
结合CMR的影像指导治疗已被证实能够减少心包炎复发和类固醇使用量,并指导一过性缩窄性患者的治疗。持续的炎症可能导致心包顺应性丧失,表现为超声心动图上的缩窄性病理生理学特征。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则可提供心包钙化信息,帮助规划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包缩窄患者的心包切除术。
既往治疗方案
复发性心包炎的治疗目标是减少炎症并持续缓解症状。常见的诱因包括首次心包炎发作的治疗不足或药物减量不当,因此了解一线治疗至关重要。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以来被视为心包炎患者的一线治疗。关键临床试验显示其在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患者中的高效性。典型的
秋水仙碱被推荐作为急性和复发性心包炎的一线治疗,与阿司匹林/NSAIDs联合使用。通常初始剂量为每天0.6mg,每日1~2次,治疗持续至少6个月。如果症状和炎症标志物改善,则患者可能会逐渐减少至0.6mg/天,然后0.3mg/天,并最终停药。多中心试验表明,秋水仙碱可显著降低复发率,并快速缓解症状。初始治疗持续3个月,若复发可延长至6个月。患者可能因胃肠道不适出现不耐受,此时应考虑减量。
低剂量皮质类固醇(如
对于少数即使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仍出现突破性症状的患者,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推荐
新型靶向治疗药物
复发性心包炎的治疗正在经历范式转变,尤其是新型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IL-1拮抗剂,如利纳西普(rilonacept)、阿那白滞素(anakinra)和goflikicept,已经被证明在管理复发性心包炎方面有效。
(1)利纳西普
利纳西普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复发性心包炎。利纳西普是一种重组可溶性融合蛋白,可作为IL-1α和IL-1β的诱饵受体,能够有效去除这些细胞因子,阻断IL-1信号传导,从而减弱自体炎症反应。初步研究显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能够缓解疼痛和炎症、减少类固醇依赖并改善生活质量。在RHAPSODY研究中,利纳西普组的复发率仅为7%,而安慰剂组为74%。此外,该药物可在7天内快速缓解疼痛和改善CRP。目前,建议利纳西普的治疗至少持续2年,逐渐减少用药或由于高复发率考虑停用时可考虑添加秋水仙碱,以应对可能的复发。
(2)阿那白滞素
阿那白滞素是一种IL-1α和IL-1β的受体拮抗剂,能够减少自体炎症级联反应。在AIRTRIP研究中,进行阿那白滞素治疗的特发性皮质类固醇依赖性心包炎患者的复发率较低。国际注册研究显示,阿那白滞素与心包炎的复发率降低、急诊就诊和住院率减少相关。虽然关于阿那白滞素的最佳减药方案数据有限,但一般建议应逐步减少用药。
(3)goflikicept
goflikicept是一种新型药物,作为异二聚体融合蛋白,能够捕获IL-1α和IL-1β。在初步研究中,goflikicept组没有发生复发,而安慰剂组的复发率高达90%。尽管具体的治疗持续时间和适当的减药方案仍需进一步探索,goflikicept作为一种新型治疗剂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建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复发性心包炎可表现为非炎症或自身炎症表型。初次复发后应进行长期大剂量NSAIDs(持续数周到数月)和秋水仙碱(>6个月)治疗。若在大剂量抗炎药治疗期间或药物逐步减量时出现第二次复发,应进行CMR和血清炎症标志物检测。若血清炎症标志物(CRP >1 mg/dL)升高且CMR显示心包LGE存在,则提示自身炎症表型,建议在第二次复发后尽早使用IL-1抑制剂治疗。后续CMR可在6至12个月后进行,以评估炎症改善。对于非炎症表型患者(低或正常炎症标志物和初始CMR无显著LGE),可在秋水仙碱背景治疗下经验性使用皮质类固醇(>0.25-0.5 mg/kg/d),并逐渐减量(每1-2周减少5-10 mg)。每当怀疑复发时,需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如果患者出现缩窄和
图2 影像引导治疗复发性心包炎的方法
结论
IL-1拮抗剂为复发性心包炎的治疗开辟了新的前景,国际立场声明强调了多模态心脏影像学和新治疗方法的重要性。未来研究应关注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在不同复发次数时何时开始使用IL-1拮抗剂、影像引导治疗是否能为IL-1治疗持续时间提供决策支持,以及复发性心包炎患者的活动量问题。回答这些问题将有助于深化对复发性心包炎的理解及其管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