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分娩严重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研究
2025-04-29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作者:王红彬,陈晓,郭凯华,张晶等,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产科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并发症,截至目前仍然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网(NCIS)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近2年经阴道分娩PPH发生率有上升趋势[1]。严重产后出血(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sPPH)发病迅速,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血性休克,甚至导致子宫切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直接威胁孕产妇的生命。近年来,PPH治疗的重要进展在于不同手术方式的探索与改良,针对胎盘植入性疾病的手术方式日臻成熟,大大降低了剖宫产手术引起sPPH的发生率[2],而经阴道分娩过程中产妇突发大量出血可能因救治措施不及时,导致发生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产妇生命。因此,提升医疗机构经阴道分娩sPPH的防治能力,是促进sPPH诊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本研究探讨了经阴道分娩发生sPPH的高危因素,为危重孕产妇救治体系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0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石家庄市第四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5年间经阴道分娩发生PPH孕产妇的病历资料,共912例,其中发生sPPH的238例作为研究组,选取非sPPH221例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年龄≥20岁。(2)产妇基本资料完整。(3)分娩孕周≥37周。排除标准:(1)合并心肺功能不全。(2)凝血功能障碍。(3)产道畸形。


1.2  资料收集    设计调查表,对符合纳入标准孕产妇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的统计,包括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妊娠次数、分娩次数、分娩启动方式、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新生儿体重、分娩前血红蛋白、凝血功能指标等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满足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采用M(IQR)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PPH的影响因素。


02结果


2.1  经阴道分娩发生sPPH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经过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居住地、总产程、妊娠期高血压、助产情况、血红蛋白、PT、APTT等因素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经阴道分娩发生sPPH多因素分析  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产妇产后出血量作为因变量,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重、总产程、助产情况、分娩前PT为疾病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03讨论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孕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居住地、妊娠期高血压、助产情况、红细胞压积、血小板、PT、TT、FIB等因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可能为经阴道分娩sPPH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体重、总产程、助产情况、分娩前PT均为经阴道分娩sPPH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能够针对这些独立危险因素进行防控,将大大降低经阴道分娩sPPH发生率。


3.1 产程时长是影响经阴道分娩sPPH的相关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产程时长增加经阴道分娩sPPH的发生率,尤其是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在引起产后出血的四大因素中,宫缩乏力是最主要的因素[3]。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产程时长与sPPH的关系密切[4-6]。理论上分析,可能是产程时长影响了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效应,宫缩时间过长会引起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缩宫素受体数量减少;另外,子宫下段长时间受胎头压迫,引起子宫下段组织缺氧,细胞内的pH值下降,同时伴随平滑肌细胞间的缝隙连接数量减少[7],进而影响子宫的整体收缩能力。国内一项研究表明[8],随着第一产程时长的增加,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率也随之升高,过多的产程干预预示着更高的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发生率。另外一项研究表明,产后出血的风险随着第二产程的延长而增加,第二产程每延长10min,产后出血的风险增加0.05倍[9]。因此,积极处理产程,时刻关注孕产妇能量供给,可避免产程过长导致sPPH的发生。


3.2 分娩前凝血功能指标也是引起sPPH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研究组分娩前PT时长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凝血功能中PT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状况,PT延长可能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肝病等。女性孕晚期PT延长,外源性凝血功能异常,易引起sPPH的发生[10-11]。另外,FIB参与体内凝血过程,sPPH可能导致FIB大量消耗,迅速降低,致使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而且FIB水平下降往往早于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出现异常的时间。有学者发现,FIB可以预测sPPH的发生,FIB水平每降低1g/L,sPPH的风险增加2.63倍,当FIB水平低于2g/L时,可100%预测sPPH的发生。而较高的血红蛋白可以明显降低sPPH的发生[12-13]。因此,孕期保健过程中及早发现及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也要纳入预防sPPH的防治策略中。


3.3 新生儿体重是经阴道分娩发生sPPH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体重是经阴道分娩sPPH的危险因素,胎儿体重过大会引起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导致子宫收缩乏力。胎儿较大的孕产妇在分娩过程出现中容易发生产程的延长、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阴道助产率增加等[14],尤其是初产妇,这些因素均会增加经阴道分娩sPPH的发生率。因此,孕期应重视营养指导及体重的管理,避免体重增长过度引起胎儿体重过大[15]。另外,产前及产时应加强胎儿体重估测[16],尽早发现巨大胎儿。目前巨大胎儿不是催引产的指征,但孕晚期可指导孕产妇加强活动,促进尽早分娩,产前应做准备工作,积极预防sPPH发生。


3.4 助产情况会增加经阴道分娩sPPH的发生率  本研究中,研究组助产率为20.2%,明显高于对照组11.8%,阴道助产包括产钳助产和胎吸助产,是第二产程难产的主要处理措施之一[17],与中转剖宫产手术相比,助产能更有效地缩短第二产程及胎儿窘迫时间,改善新生儿的围产期结局[18]。而助产亦会增加产道裂伤、会阴的侧切率[19],会阴侧切会增加产后出血量。阴道助产会增加sPPH的发生率。

总之,充分认识经阴道分娩sPPH的产前、产时高危因素对于降低sPPH的发生率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sPPH的早期预警,提前做好防御措施。同时对待每位孕产妇都应做到有关产后出血的早预案、早预测、早预防、早预警、早处理,以免导致sPPH。在围产期保健及分娩照护上应始终严格遵守诊疗规范、严格遵守医疗核心制度、增强责任心和耐心。只有将个体技能培训、团队模拟演练建成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危重症孕产妇救治预案,不断提高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PPH尤其sPPH的救治能力,才能有效降低因sPPH而导致的孕产妇死亡[20-21]。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年2月 第41卷 第2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