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探索新型生物标志物,助力IgA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
2025-04-16 来源:肾病透析科普公众号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发意识障碍(如突然昏迷、嗜睡、反应迟钝等),这不仅威胁患者安全,也会让家属感到恐慌。 为什么透析时会出现意识障碍?如何提前发现预警信号?本文从临床常见原因出发,教你科学识别风险,提前干预。


一、透析中突发意识障碍的五大“幕后黑手”


1. 低血压:最常见且容易被忽视   原因:透析时超滤量大、脱水速度过快、血容量骤降,导致大脑供血不足。预警信号:测量血压的时候血压下降过快,符合透析中低血压(收缩压下降>20mmHg)和或伴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频繁打哈欠、肌肉抽搐。大多数发生在透析的中后期,部分诱导透析患者、心功能差的老年人等可能出现在上机建立体外循环的时候。高危人群及预防:老年患者、心功能差、透析间期体重增长过多(>5%干体重)者。对以上人群在透析中要加强巡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及时询问病情变化,及早暂停超滤或补液扩容。


2. 失衡综合征:大脑的“抗议”

原因:血液中毒素(如尿素)快速清除,但脑细胞内的毒素清除较慢,水分向脑组织渗透引发脑水肿。 

预警信号:透析后1~2小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烦躁不安,严重时抽搐、昏迷。 

高危人群:首次透析、透析不规律、毒素水平极高者。对于这一类人群,透析中一定采用低参数,低通量透析器透析,治疗过程及时询问病情变化,让患者如有不适及时报告。



3. 电解质紊乱:小心“沉默杀手”  

低钠血症:透析液钠浓度设置不当,血钠快速下降,引发脑细胞水肿。

高钾或低钾血症:钾离子异常可导致心律失常,间接引发脑缺血。 

预警信号:透析中突发四肢无力、心慌、口唇麻木、意识模糊。

高危人群:不规律透析患者,饮食差,腹泻,危重症患者。特殊人群最好上机前急查血气以辅助判断。



4. 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尤其警惕

原因:透析会加速胰岛素代谢,若未及时调整降糖药或进食不足,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 

预警信号:心慌、手抖、饥饿感、大汗淋漓,严重者直接昏迷。

高危人群:不规律透析患者,饮食差,腹泻,危重症患者。特殊人群最好上机前急查血气以辅助判断,上机前询问饮食和用药情况,酌情透析过程中监测血糖。



5. 脑血管意外:最凶险的情况    

原因:透析时血压波动、抗凝药物使用可能诱发脑出血脑梗死。 

预警信号:血压飙升,突发剧烈头痛、一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

高危人群:长期血压控制不佳人群,透析过程中血压巨高不下,既往颈动脉斑块、严重贫血(Hb<9 g/dL)、房颤。



二、如何提前捕捉“危险信号”?透析全程观察要点


1. 透析前病情询问:医生接诊进行病情询问或患者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是否有头痛、乏力、心慌等症状,关注特殊人群的既往史和近期透析病情。  生命体征:准确测量体重(切勿误报),透析间期体重增长建议控制在干体重的3%~5%以内。测量血压看透前血压并询问近期透析中和居家血压情况。糖尿病患者需监测餐前血糖,使用多少剂量降糖药,避免空腹透析。

2. 透析中常规每1小时测量血压,特殊人群每30分钟测量血压,最好进行心电监护指脉氧监测和吸氧: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低于90 mmHg需警惕,氧饱和持续低于90%。  关注主观感受:若出现头晕、恶心、视物模糊,立即通知护士。巡视过程中观察体外循环安全,特殊人群可触摸额头和手臂判断病情。观察机器参数:超滤率(脱水速度)是否过高(一般≤15 mL/kg/h)及血流量是否太高。


3. 透析后缓慢起床,采取“躺30秒_坐30秒_站30秒的起床三部曲”:没有不舒适方可活动和离开血透室,这是为了避免体位性低血压。 记录不适症状(如头痛持续时间),透析中和下机时反馈给医生。医生护士及时总结此次病情变化的原因,下一次透析调整和重点关注。



三、防患未然:这些细节能救命


1. 个性化透析方案高危患者可选用“钠梯度透析”(透析液钠浓度由高到低渐变),减少失衡风险。 心功能差者延长透析时间,降低脱水速度。

2. 饮食与药物管理限盐控水,避免透析间期体重暴涨。 糖尿病患者透析当日需调整胰岛素用量,透析中可少量进食糖果。


3. 定期评估并发症每3个月检查颈动脉超声、心脏功能,评估脑血管风险。 电解质紊乱者定期调整透析液成分(如钾、钙浓度)。


四、突发意识障碍,现场如何应对?


1. 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停止超滤,降低血流量。 
2. 调整体位:平卧,抬高下肢增加回心血量。 
3. 紧急处理:①低血压:快速补充生理盐水或高渗葡萄糖。②低血糖: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③疑似脑卒中:立即回血下机,尽快行头颅CT检查,避免延误溶栓时机。


透析中意识障碍的根源在于“内环境剧烈变化”。患者和家属需密切关注细微症状,与医护团队紧密配合,通过科学管理将风险降至最低。
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是避免意外的关键!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医学诊断依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