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 2025| 宁光院士:MMC——创新管理策略重塑糖尿病患者治疗格局
2025-04-17

2025年4月7日至10日,全球糖尿病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盛会——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作为全球糖尿病防治领域的顶级学术盛会,大会以"塑造糖尿病的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65个国家的6800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图片1.png


4月1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受邀出席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并发表题为《高血压及其在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中的角色》的主旨演讲。宁院士梳理了高血压、糖尿病与心力衰竭三者间的病理交互机制,提出了分层管理的临床策略,并详细介绍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慢病创新管理模式,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讨论,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图片2.png

宁光院士2025IDF大会现场发言


一、共病挑战:高血压与糖尿病下的心力衰竭现状剖析


宁光院士指出,心力衰竭(HF)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高达 22%,且这一比例仍在不断上升。研究显示,在 2 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无症状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的发生比例高达 43%,其次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17%)。


图片3.png

图  糖尿病、心衰的流行病学


糖尿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二者存在诸多相似的风险因素,例如内皮功能障碍、血管炎症、动脉重塑、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肥胖等。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不仅是代谢异常的表现,还会增加高血压、血管僵硬以及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糖尿病引发高血压的分子机制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异常激活、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线粒体功能障碍、过度的氧化应激以及全身性炎症。当两者共病时,血管损伤和内皮功能障碍会进一步加剧,从而显著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宁光院士指出,HF代表了心脏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的连续过程,通过检测处于HF高风险的患者,或那些无症状但存在心脏结构/功能异常生物或标志物升高的患者(即A期和B期),可以更早地实施有效策略,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患者发展为晚期心力衰竭的进程。


图片4.png


在干预手段方面,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噻嗪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能够有效地预防症状性 HF 的进展。

 

在疾病管理方面,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A期或B期的患者,ACEi和ARB是首选药物,特别是在存在白蛋白尿和/或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情况下。研究表明,与钙通道阻滞剂相比,使用噻嗪类利尿剂或ACEi进行治疗在预防HF进展至症状性阶段方面更为有效。因此,建议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接受这些药物进行治疗。


图片5.png


二、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BPROAD 研究揭示:强化降压治疗带来结局获益


为了进一步探讨糖尿病患者的收缩压管理目标,宁光院士对BPROAD 研究进行了深入解读。

 

BPROAD 研究[1]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盲评结局、平行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比较在合并高血压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强化治疗策略(收缩压<120 mmHg)与标准治疗策略(收缩压<140 mmHg)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疗效。主要终点事件为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疾病的复合事件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因心衰接受治疗或住院,以及心血管原因死亡。

 

研究共纳入 12,821 例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降压治疗组(6414 例)和标准降压治疗组(6407 例)。患者平均年龄约为 64 岁,女性占比 45%,基线时平均收缩压水平为 140 mmHg,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 7.6%,约 22.5% 的患者存在临床心血管疾病。

 

干预后,标准组的收缩压水平降低至中位数134.3 mmHg(平均134.3 mmHg),强化组的收缩压水平降低至中位数118.0 mmHg(平均120.6 mmHg)。这种收缩压水平的差异在整个试验期间持续存在。

 

在中位随访时间4.2年期间,在主要终点方面,强化降压治疗组患者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了 21%(1.65%/年 vs. 2.09%/年,HR=0.79;95%CI 0.69-0.90)。


图片6.png

图 研究的主要复合终点事件风险


在强化治疗组中,有31名参与者发生了接受治疗或住院的心力衰竭事件,而在标准治疗组中,这一数字为46名(HR 0.66;95%CI 0.41~1.04)。此外,强化血压治疗对复合心血管结局的益处在预先指定的亚组中是一致的。


表 研究结果

图片8.png


三、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创新管理策略重塑糖尿病患者治疗格局


宁光院士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肥胖、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骨质疏松症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为了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提高代谢性疾病的诊疗管理水平,宁光院士提出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这一新理念。

 

MMC旨在建立互联网大数据一站式标准化的代谢性疾病管理平台,结合数字化随访系统开创代谢性疾病诊疗管理模式。MMC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旨在通过标准化管理手段,实现线上线下、院内院外多重获益诊疗模式,将疾病诊疗、快速监测、数据分析和患者宣教相结合,降低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MMC配有全国统一诊断标准的内脏脂肪监测仪、眼底照相、动脉硬化监测仪、神经病变检测仪等先进设备,能够进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一站式”筛查、随访及诊疗。MMC为我国慢性病管理创立了一个标杆。

 

截至 2024 年 12 月,约2000家医院申请加入MMC,在中国已建立1452个MMC,管理250万糖尿病患者。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 MMC 模式下,患者的HbA1c控制在<7%的比例从基线的 22.7% 提高至 53.2%,代谢指数控制从基线的 7.3% 提高到 19.8%。


图片8.png

图 MMC管理模式效果显著


四、未来展望:共病管理的路径优化与前景


宁光院士总结道,HF在T2DM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当其与高血压共病时,病情更为复杂。BPROAD 研究为高血压与糖尿病共病下的心力衰竭管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支持,强化降压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率,包括HF。与此同时,MMC 模式作为代谢性疾病管理的创新实践,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糖尿病患者的全面管理,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代谢控制水平。

 

未来,应进一步推广 BPROAD 研究的成果和 MMC 模式的成功经验,加强高血压与糖尿病共病患者的管理,提高心力衰竭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Bi Y, et al.BPROAD Research Group.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25 Mar 27;392(12):1155-116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