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肖冲教授专访:癌痛治疗辅助药物的临床应用及未来展望
2025-04-1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癌痛治疗 辅助药物

癌痛作为恶性肿瘤患者最常见的伴随症状,其规范化治疗已成为姑息医学的重要课题。辅助药物在癌痛管理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协同作用,镇静剂、抗抑郁类药物和抗惊厥类药物等与阿片类药物联用,可有效提升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樊肖冲教授,就癌痛治疗辅助药物的应用及展望等相关内容进行专访。樊肖冲教授详细介绍了如何精准地选择辅助用药以及相关新技术,如何预防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并对癌痛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医脉通:如何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更加精准地选择辅助用药?在精准医疗背景下,您认为未来哪些新技术或方法可以助力实现癌痛辅助药物的个体化应用?


樊肖冲教授:

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疼痛类型、药物敏感性、合并症等)来选择辅助药物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①疼痛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癌痛(如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转移性疼痛、内脏痛等)选择相应的辅助药物。例如,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考虑应用抗惊厥类药物;对于炎性伤害性疼痛,可考虑使用非甾体类药物,部分情况下也可以选择糖皮质激素。

②药物敏感性:根据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以及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进行个体化用药。WHO推荐的“三阶梯疗法”强调个体化用药,以避免药物“天花板效应”。

③合并症:众所周知,长期的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疼痛患者会合并焦虑、抑郁等,在此情况下,可选用抗焦虑、抗抑郁类药物。若患者伴有癫痫或神经损伤,可选用抗惊厥药。

④个体化治疗:尊重患者个体化差异,根据患者病情、疼痛性质、强度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制定综合性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在精准医疗背景下,未来将有多种新技术或方法助力实现癌痛辅助用药的个体化应用:


①基因检测: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评估患者对相应药物的代谢能力和敏感性,从而优化用药方案。

②数字医疗技术:利用数字化医疗工具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及性质,监测用药反应及效果,以便实时调整用药方案。

③人工智能(AI)辅助决策:作为当下的热门技术,AI可以协助医生分析患者的病史、疼痛类型和药物反应,提供个体化治疗建议。


此外,难治性癌痛患者还可考虑进行多学科会诊(MDT)或者微创介入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精准医疗技术的发展将为癌痛辅助用药的个体化应用提供重要支持,帮助患者实现更有效的疼痛管理策略。


医脉通:您认为,如何预防和管理辅助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樊肖冲教授:

首先,加强用药指导。向患者详细说明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例如,恶心、呕吐可以通过多饮水或配合使用止吐药物进行缓解,头晕可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等药物缓解。


第二,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剂型,避免同时使用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药物组合,如酒精与某些镇痛药物或抗抑郁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导致头晕、嗜睡等相关不良反应。


第三,实时监测与随访。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对于便秘、恶心等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可考虑使用缓泻剂或止吐药进行干预。


第四,心理支持治疗与教育。通过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疼痛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


第五,优化用药途径。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如口服、局部应用或注射等。对于口服用药出现较大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考虑将阿片类药物通过舌下含服或者纳肛的方式给药,以减少胃肠道刺激。


第六,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用药时要提醒患者注意戒烟、戒酒,以免加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辅助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改善其生活质量。


医脉通:未来癌痛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在规范化治疗、患者体验、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您有哪些期待?


樊肖冲教授:

未来,癌痛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于规范化治疗、患者体验感提升以及新技术应用等方面。


首先,近年来我国在癌痛规范化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在全国多地建立“癌症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通过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来提升相应的医疗服务质量。未来,规范化治疗将会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多学科综合治疗体系的推动下,形成统一的疼痛诊疗标准,以减少管理不足等问题。


其次,注重患者体验感提升。癌痛管理的核心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医护人员培训以及进行患者宣教等,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感。此外,安宁疗护的推广也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生活。


第三,在新技术应用方面,随着医学进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为癌痛管理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影像诊断、微创介入治疗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解决难治性疼痛提供了更多选择。


第四,在医联体与合作模式方面,医联体的实施有助于整合资源,推动个体化癌痛管理方案的创新。更多医院间的合作将促进癌痛管理的标准化和个性化发展。


未来,癌痛管理将会朝着规范化、患者体验感提升、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旨在为癌症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411103237.png

樊肖冲 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

河南省卫生健康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疼痛医学专家委员会神经调控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主任委员

河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河南省微循环学会神经调控分会会长

河南省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疼痛学杂志》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