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陈静博士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34届
医脉通:首先恭喜您荣获“Rising Star Award”。在这次 APASL 会议上,您的演讲主题是“在CHB中实现功能性治愈的不同策略的成本效益”,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当前慢乙肝治疗的现状如何?有哪些治疗策略有望实现慢乙肝的功能性治愈?
陈静: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长期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该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脏并发症,但很少实现功能性治愈(HBsAg清除)。其HBsAg 清除率较低,且长期治疗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
目前存在多种CHB治疗策略,如NAs和Peg-IFN的联合治疗,包括初始联合治疗策略和序贯联合治疗策略。这些策略旨在提高HBsAg清除率,并使患者在实现HBsAg清除后有望停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此外,还有新型抗病毒疗法,如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等都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ASO是目前唯一一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药物。我们做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表明,新型抗病毒疗法诱导的HBsAg清除率有限且不持久。未来对现有疗法和新型抗病毒疗法的进一步研究探索,将有望更大程度地实现功能性治愈。
医脉通:对于讲题中提到的成本效益,能否请您结合您团队的研究数据,简述不同治疗策略(如核苷类似物长期治疗、联合免疫治疗等)在各地区成本与疗效上的关键差异?这些差异对临床决策有哪些直接影响?
陈静:
我们建立了一个马尔可夫模型(Markov Model),用于评估基于文献的三种治疗策略,分别是PEG-IFN联合NA治疗,称为“联合治疗”(Peg Add-on);在患者符合停药标准的时候停用NA治疗(Stop NUC);以及新型抗病毒疗法联合NA治疗策略(New Add-on),并与标准治疗(即持续NA治疗)策略进行比较。该模型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度出发,模拟了一组从50岁开始的HBeAg阴性非
研究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停用NA”策略在三组中均具有节约成本的优势;Peg-IFN联合治疗策略仅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具有成本效益;而新型联合治疗策略仅在高收入国家具有成本效益。这表明了区域差异:尽管联合治疗能提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健康结局[以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衡量],但由于成本问题,可负担性仍然有限。
医脉通: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出发,您认为未来慢乙肝治疗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应该放在哪些方面?对于提高功能性治愈策略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您有哪些建议?
陈静:
从成本效益角度出发,应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举措,如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以及全民筛查等。这些措施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且能有效减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并发症的发生。然而,目前仍缺乏高效实现HBsAg清除的治疗手段。
因此,加大对新型疗法的研发投入至关重要,例如治疗性疫苗和免疫疗法等。虽然短期内其成本效益不明显,但如果其疗效能达到与丙型肝炎治疗相当的水平,那么其长期成本效益将十分可观。
医脉通:作为“Rising Star Award”得主,您认为当前慢乙肝研究中最亟需打破的认知或技术瓶颈是什么?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在慢乙肝领域的研究心得和感悟?
陈静:
本次APASL大会中,消除病毒性肝炎成为热点话题。从公共卫生角度而言,实现CHB的病毒消除仍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的研究显示,即使在高收入国家,药物和治疗的可负担性也存在差异,肝癌治疗和
因此,需开展公共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HBV感染严重后果的认知;需政策支持以实施普遍筛查;需简化诊疗路径,以便对筛查阳性的患者进行治疗。作为公共卫生研究者,我们应致力于推动这些工作,以助力实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全球目标。
陈静
● 香港中文大学赛马会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 研究助理教授 (2023-至今)
● 香港特别行政区食物及卫生局 局长办公室特派研究员(2018-2022)
● 香港天下仁心医疗集团临床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2015-2018)
● 香港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 博士后(2012-2015)
● 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为卫生服务经济学评估、疾病建模、临床干预和转化研究、健康服务模式研究 (自我采样和筛查、互联网医疗、机器人辅助医疗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