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病例回顾
1. 基本信息:
患者,男,47岁
主诉:反复
现病史:患者4月前因反复发热入住呼吸科,最高体温38.9℃,
既往史、婚育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重度
2. 入院检查:
血常规:WBC:1.47×109/L,Hb:48 g/L,PLT:20×109/L,MCV:103.9 fL,N 0.22×109/L,L 0.85×109/L;CRP 41.83mg/L;AMA-M2++。
血生化和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
骨髓形态:粒系增生明显减低,原始粒细胞占4.5%,红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可见核固缩、核分裂、双核、核出芽、核浆发育不平衡,含H-J小体及胞浆嗜碱幼红细胞,病态约占红系18%,可见嗜多色性成熟红细胞。全片见产板巨核细胞2个,可见单圆核及双圆核巨核细胞,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占8%。
骨髓免疫表型:异常髓系细胞占6.1%,粒细胞发育曲线异常。
骨髓活检:考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组化:TdT(2%+);CD117(1%+);CD34(3%+);CD20(少许B细胞+);CD79a(少许B细胞+);CD3(T细胞+);CD5(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MUM-1(散在+);CD56(-);E-cd(红系+);CD61(巨核细胞+);MPO(粒系+);ki-67(热点区80%+);CD14(单核细胞+);CD33(+);HLA-DR(部分+);特殊染色示:网状纤维(MF-1)。
MDS-FISH:-5/5q-, -7/7q-, +8, 20q-, 17p-未见异常。
3. 入院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4.后续检查:
髓系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可见NRAS、CBL、PTPN11、SAMD9L和UBA1(突变频率76.1%)等基因突变。
重新行骨髓
图1:骨髓原始红细胞中可见空泡
5.
VEXAS综合征
6.治疗:
病程中患者
图2. 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数的变化
专家点评
本文分享的为一例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VEXAS综合征。VEXAS综合征属于免疫系统的单基因疾病先天性免疫缺陷(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 IEI)的一种类型。目前已知IEI共555种,涉及504个基因,分为10大类(见图3),VEXAS综合征属于先天性免疫缺陷拟表型中的体细胞突变相关性疾病。单一类型的IEI罕见,但IEI整体发病率高达6/10000,构成重大公共卫生负担[1-2],IEI临床表现为免疫缺陷、自身炎症、自身免疫、过敏和肿瘤等,与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等疾病呈临床交叉表现,往往容易误诊、漏诊,值得临床重视。
图3 先天性免疫缺陷(IEI)的分类
VEXAS综合征(空泡形成[Vacuoles]、E1酶异常[E1 enzyme]、X连锁遗传[X-linked]、自身炎症表现[Autoinflammatory]、体细胞突变[Somatic])由David B. Beck等学者于2020年首次报道[3],通常为成人发病,男性显著易感,发病年龄常见于50-65岁,其分子基础为UBA1基因获得性体细胞突变进而导致泛素化缺陷、细胞应激水平升高以及免疫通路激活[4]。
VEXAS综合征临床主要表现为系统性炎症反应和血液系统异常[5],可表现为以下症状:(1)广泛的炎症反应,影响多个器官和系统,如发热、肺部并发症(肺浸润、
VEXAS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和骨髓形态可见血细胞减少(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及发育异常等[4],但骨髓形态无明显的原始细胞增多。在形态学异常中,骨髓细胞胞质的空泡化是该病的典型特征之一[6]。VEXAS综合征患者骨髓细胞胞质空泡通常表现为大小均匀,每个细胞至少有5个空泡。但需注意的是,并非只有VEXAS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存在空泡,须排外
VEXAS综合征与血液肿瘤联系紧密。25%-55%的VEXAS综合征患者合并有MDS[4],常携带U2AF1、DNMT3A、TET2等与MDS密切相关基因突变[7,8]。此外,约28.6%的VEXAS患者可伴有克隆性浆细胞病,且通常有t(11;14)染色体易位及CCND1表达异常[9]。
目前针对VEXAS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
总之,本例患者表现为反复感染,持续血细胞减少,免疫指标阳性,骨髓形态可见血细胞病态,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空泡,二代基因测序提示UBA1在内的多种髓系基因突变,确诊为VEXAS综合征,诊断后虽经积极行allo-HSCT,但因长期免疫低下,反复感染,脏器潜在受损,最终救治无效而死亡。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和提高治愈率。
李菲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合作导师
江西省血液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江西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江西省血液病医疗质控中心主任
南昌大学淋巴肿瘤疾病研究所主任
中华血液学杂志通讯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中国临床肿瘤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疾病学组委员
国家血液病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江西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委
中国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CSCO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肿瘤血液)专委会委员
中国慢淋专家组委员
中国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委会血小板病副组长
汪瑜璐 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病中心 医师
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导师:Ingo Schmidt-Wolf)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IK Cells(ISCC)成员
专业方向:血液肿瘤的诊治
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2篇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