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特点、微环境及相关管理
2025-03-27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关键词: 外阴 微环境

作者:冯旸子,肖卓然,李    婷,刘朝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妇幼保健院妇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


健康素养是公民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妇女健康素养是公民健康素养的组成部分,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育龄期女性作为妇幼人群中最为核心的人群,其健康素养状况更值得重点关注,对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育龄期女性存在对相关生殖健康知识掌握较少、获得生殖健康知识途径较狭窄、妇科常见病患病率高等情况。目前关于女性生殖健康的讨论大多聚焦于阴道、子宫颈、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等,很少提及外阴。外阴不同于阴道所属的内生殖系统,是女性生殖器官外露的部分,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及特点,易受各种内、外源因素干扰,护理不当可能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因此,外阴健康管理也是女性生殖健康管理的重点。


1  女性外阴的特点


1.1    外阴解剖学    外阴即女性外生殖器,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外露的部分,位于两股内侧间,其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大、小阴唇都是两股内侧间的一对纵行皮肤皱襞,阴阜及大阴唇外侧面与皮肤相同,角化层较厚,含有汗腺、皮脂腺及毛囊,大阴唇内侧面、小阴唇及阴蒂皮肤湿润似黏膜,角化层薄,富含神经末梢[1]。


1.2    外阴生理屏障    保护外阴的生理屏障包括阴毛、皮肤、pH值及外阴微生物群。阴毛可保护女性生殖器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降低感染风险,且可起到缓冲作用,减少外界对女性外生殖器的摩擦和刺激。阴阜及大阴唇外侧皮肤具有典型皮肤组织结构,为外阴重要的物理屏障。健康女性外阴pH值一般介于皮肤及阴道的pH值之间,呈中性或弱酸性,可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及繁殖。研究发现,腹股沟区、大阴唇、小阴唇及阴道口的pH值分别为6.2、5.80±0.08、5.41±0.16、5.40±0.12,外阴接触到经血(pH值 7.4)、非月经阴道分泌物(pH值<4.7)、尿液(pH值4.5~8.5)、粪便(pH值 4.6~8.0)、精液(pH值 7.5)可能导致其pH值波动,但外阴pH值存在自身稳定调控和恢复能力,一般不会影响自身pH值的稳定状况[2]。外阴微生物群存在独特且复杂的特性,菌种可能包括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普雷沃菌等,在维持人体健康和微生态平衡方面起着作用,可减少外源性病原体的增殖[3-4]。


1.3    外阴皮肤特点


1.3.1    外阴是身体角质层最薄的位置    角质层是外阴表皮最外层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皮下组织,防止皮下组织遭受感染、脱水、外力等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解剖位置的正常皮肤角质层细胞层数差异较大,外阴部位角质层薄,是身体皮肤细胞层数最少的位置,为(6±2)层,其次是面部(9±2)层、躯干(13±4)层、四肢皮肤(15±4)层、手掌和足底(47±24)层、足跟(86±36)层[5]。


1.3.2    外阴的经皮水分散失值最高    经皮水分散失(trans epidermal water loss,TEWL)是反映角质层屏障功能的常用指标,TEWL 值越高,表明经皮肤散失的水分越多,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越差。研究发现,外阴部位TEWL最高,约为25g/ (m²·h),其次是面部[10g/ (m²·h)]、头皮[7g/ (m²·h)]、躯干及四肢皮肤[5g/ (m²·h)][6]。因此,外阴皮肤可能对局部刺激物更为敏感。


1.3.3    外阴皮肤较敏感    目前认为,敏感性皮肤是指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激惹而出现如烧灼感、刺痛、瘙痒、紧绷等主观感受的多因子综合征,皮肤外观可正常或伴有皮疹、红斑、脱屑等表现。一项针对中国女性的研究发现,6%的受访女性认为自己的生殖器皮肤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其中1%认为生殖器皮肤非常敏感。其原因可能包括:月经期潮湿环境及经血中酶类和微生物刺激、织物材质、个人卫生用品、天气等[7-8]。


2  女性外阴的微环境


与阴道微生物群不同,外阴因其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可能同时受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影响,其微生物群存在独特且复杂的特性[2-3]。女性的各种习惯和行为均可能影响外阴菌群的组成及丰度,且外阴菌群的紊乱可能引发各种常见疾病如外阴阴道炎、尿路感染、外阴前庭大腺脓肿等。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女性生殖道,而既往的研究多聚焦于阴道菌群,普遍认为正常的阴道环境是以乳杆菌为主、菌群多样性较低的偏酸性状态。而关于外阴菌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有一项基于细菌培养的研究发现:女性外阴菌群包括微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类白喉杆菌、乳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的进步,基于对细菌16S rRNA进行测序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使获知传统手段无法培养与分离鉴定的微生物成为可能。一项研究对4名健康女性的大、小阴唇拭子进行16S rRNA测序发现,小阴唇的微生物群与阴道微生物群相似(如卷曲乳杆菌、惰性乳杆菌、阴道阿托波菌等),而大阴唇的微生物多样性较小阴唇高,约为小阴唇微生物多样性的2~14倍。在这个研究中还发现,外阴的微生物群与阴道微生物群差别较大,包括常见于皮肤的菌种(如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等)及可能来自粪便的菌种(如粪肠球菌等)[9]。另一项研究对20名正常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健康女性及20名肥胖女性(BMI≥30)的大、小阴唇拭子进行16S rRNA测序发现,大阴唇较为常见的菌种为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而小阴唇较为常见的菌种为乳杆菌。且肥胖女性外阴pH值较正常BMI女性高,乳杆菌丰度较低,棒状杆菌及厌氧球菌丰度较高,说明外阴菌群可能与BMI相关[10]。目前关于外阴微生物组的研究相对较少,外阴部位是否存在优势菌群等问题尚无共识,且不同个体间外阴微生物群存在差异,因此仍需更多研究探索外阴微生物组的构成及与外阴阴道相关疾病的相关性。


3  女性外阴管理


3.1    外阴日常管理


3.1.1    外阴日常清洁    中东和中亚(The Middle East and Central Asia,MECA)及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RCOG)女性生殖卫生指南均建议每日常规清洁外阴1次,特殊人群(如肠易激综合征女性)可每日清洁外阴2次。清洁后应让外阴自然风干或用柔软毛巾轻柔擦拭。建议使用清水或低致敏的弱酸类洗剂清洁外阴,避免使用肥皂、磨砂膏、除臭剂、爽身粉、香水、湿巾、外阴洗液等,它们均可能含有皮肤刺激物,导致外阴皮肤干燥甚至发生外阴炎[3,11-12]。

目前研究发现,阴道灌洗与细菌性阴道病、盆腔炎、异位妊娠、生育力降低及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生殖健康结局相关。因此,MECA女性生殖卫生指南不建议女性日常进行阴道灌洗[11,13]。


3.1.2    外阴附近衣物    细菌及真菌常在潮湿的环境中繁殖,因此MECA及RCOG女性生殖卫生指南均建议避免选择增加外阴部位湿度及温度的紧身服装、尼龙内衣等,推荐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内衣。研究发现,每周穿紧身裤4次及以上的女性患外阴痛的概率是从不穿紧身裤女性的2倍(OR=2.13,95%CI 1.14~3.95)[11-12,14]。尽量选择不含纺织染料的白色或浅色内衣。内衣应经常更换。睡觉时可不穿内衣。


3.1.3    性行为前后管理    MECA女性生殖卫生指南建议在性行为前清洁外阴,不建议阴道灌洗,避免使用香水及除臭剂等。建议在性行为后使用温和的清水或温和洗剂清洁外阴,不建议性行为后阴道灌洗,因为不能作为避孕方法,且会增加细菌性阴道病等的易感性,避免使用消毒剂或刺激性洗涤剂进行过度清洁。建议性行为后排尿,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11,15]。


3.1.4    外阴阴毛管理    MECA女性生殖卫生指南建议,如去除阴毛,应以安全的技术为基础,并尽量避免皮肤敏感和瘢痕形成。研究发现,外阴脱毛的女性患外阴痛的概率是未脱毛者的近2倍(OR=1.63,95%CI 1.00~2.65),且外阴脱毛的女性较仅在比基尼区域脱毛的女性患外阴痛的概率高74%(OR=1.74,95%CI 1.05~2.89)[11,14]。


3.2    外阴经期管理    月经是指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重要标志。正常月经周期一般为(28±7)d,经期长度≤7 d,周期规律性<7 d,大部分女性实际经血量约在60 mL以内,大于100 mL为过量,其他相关症状还应包括经期有无痛经、腰酸、下坠等不适[16-18]。研究发现,虽然月经期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下降,同时偏碱性的经血冲刷会造成阴道菌群多样性增加及阴道微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但自月经期、卵泡期至黄体期的演变过程中,阴道优势菌主要向乳杆菌为代表的“健康”阴道菌群方向转化。应当允许阴道菌群在不同时期、不同激素水平及不同生理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动态变化,并给予阴道菌群自我恢复的时间[19]。


3.2.1    选择合适的经期护理产品    MECA女性生殖卫生指南建议,经期卫生产品包括卫生巾、卫生棉条、月经杯等,建议选择透气性好、吸收性强,穿着舒适、对外阴皮肤刺激较小的产品。女性使用卫生巾应2~6 h更换1次[11],卫生棉条应确保8 h内更换1次。


3.2.2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经期建议每日常规清洁外阴,尽量减少经血与外阴皮肤的长时间接触。建议采用淋浴,避免盆浴,以减少细菌滋生。一项印度的横断面研究发现,59.5%的城市女孩和54.7%的农村女孩每日清洗外阴次数超过2次[20]。另一项埃塞俄比亚的研究发现,60.3%的女孩经期卫生习惯不佳,69.5%的女孩经期每日清洗外阴。经血的pH值约为7.4,外阴皮肤及黏膜长期受到经血刺激可能导致外阴炎症[21]。


3.2.3    避免过度清洁    一项韩国的研究发现,月经期间进行阴道灌洗的女性发生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概率较月经期间不进行阴道灌洗的女性增加了4.93倍(95% CI 1.29~18.84)[22]。因此,经期或非经期均不建议女性进行阴道灌洗。


3.2.4    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    如出现经量过多、外阴及阴道瘙痒、阴道分泌物异味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阴道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可能性。


3.3    女性外阴疾病时的管理    一般情况下,几乎所有外阴皮肤病均应温和清洁外阴、减少与刺激性或过敏性物质的接触。温和的皮肤护理是治疗外阴皮肤疾病的基石,建议避免使用可能含有皮肤刺激物的湿巾、喷雾剂、冲洗液等,仅用清水清洗外阴皮肤。如医嘱建议使用局部皮质类固醇制剂,建议清洁外阴后立即涂抹。如外阴皮肤干燥需用润肤剂,建议使用不含香味无刺激的润肤剂。如外阴有瘙痒等不适,1天内可多次使用。建议避免紧身衣物,尽量选择白色棉质内衣[23]。


4  结语


外阴的健康管理是女性生殖健康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外阴皮肤因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可能对局部刺激物更为敏感。且外阴因其特殊的解剖学位置,其微生物群存在独特且复杂的特性,目前关于外阴微生物组的研究相对较少,且不同个体间外阴微生物群存在差异,外阴部位是否存在优势菌群等问题尚无共识,还需更多研究验证。外阴日常管理策略包括:建议每日常规清洁外阴1次,不进行阴道灌洗,穿着宽松透气内衣,在性行为前后均清洁外阴,如去除阴毛应尽量避免皮肤敏感和瘢痕形成。经期外阴管理策略包括:应经常更换卫生巾或卫生棉条,建议每日常规清洁外阴,不进行阴道灌洗。女性日常的外阴皮肤管理与女性外阴皮肤相关疾病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温和的皮肤管理是治疗外阴皮肤相关疾病的基石。综上,科学、健康、合理的外阴管理是保护健康女性生殖系统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略。


来源:冯旸子,肖卓然,李婷,等.女性外阴特点、微环境及相关管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2):249-251+25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