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初诊情况
患者2020年10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痛,为阵发性胀痛,不剧可忍,便后腹痛稍可缓解,大便一日1-2次,为稀烂便,偶见大便发黑,无鲜血便,无恶心呕吐,无畏寒
患者既往诊疗
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63岁
主诉:腹痛1月余,发现盆腔巨大占位2周
既往史、家族史:无殊
2. 院外检查情况:
患者在院外经检查发现腹腔盆腔占位,
入院诊疗过程
1. 初次诊断:
结合既往检查结果入院后予以肝脏MRI和
①肝转移性腺癌
②腹腔、盆腔继发恶性肿瘤
③中度
简要病史
我院初诊2020-11-04肝脏MRI
我院初诊2020-11-10腹部CT
2. MDT讨论:
经过放射科、大肠外科、肿瘤内科MDT讨论后一致认同结肠癌伴卵巢、腹膜、肝转移诊断并认可外科切除原发灶及卵巢转移灶后续肿瘤内科药物治疗。
3. 手术及病理:
行右半结肠癌扩大根治术+盆腹腔转移瘤切除术+双侧卵巢切除术+后腹膜转移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盆腔大小约20*15cm巨大囊实性肿瘤。原发肿瘤位于升结肠起始部,大小约3*4cm,盆腹腔广泛大小约1cm左右白色粟粒状质硬转移瘤。胰头下方可及大小约4*3cm肿物。
病理显示为管状腺癌,突破浆膜累及阑尾,有神经周侵犯,区域淋巴结2/20阳性,肠系膜、右侧卵巢、后腹膜及盆腔结节均有转移。临床分期为pT4bN1bM1c,IV期。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结果提示肿瘤特征及未发现特定基因突变。整体病情较严重,已多处转移。
4. 治疗过程及疗效追踪:
术后约1个月复查腹部CT,结果显示结肠癌术后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反而出现了多部位的转移和扩散。
患者因经济情况,术后参加“
简要病史
术后 2020-12-09腹部CT:结肠癌伴卵巢转移术后改变,腹盆腔多发转移结节;盆腔少许积液;肝多发转移瘤;脾脏结节,提示转移瘤。
2022-8腹部CT及肝脏MRI:肝脏病灶较前明显增大、增多。
经与患者沟通后,2022-8-25至2023-1-12开始改为XELOX+
2023-2至2023-10开始
2023-11,复查肝脏病灶增大,考虑PD;
2023-11至2024-12:FOLFIRI+贝伐单抗化疗3疗程,2014-1复查,考虑PD;
2024-2-2024-4,
2024-5-2至2024-6-18,西妥昔单抗+
2024-8,改TAS102+贝伐珠单抗治疗;
病例总结
病例点评
本例终末期肿瘤患者的51个月长生存期充分体现了精准医学指导下多学科协作(MDT)的诊疗价值。
初诊时影像学评估面临重大挑战:腹腔多发病灶涉及肝脏、卵巢及腹膜广泛转移,其中卵巢巨大占位(直径>10cm)伴特征性黏液成分,但
治疗策略层面,首次MDT决策实施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联合转移灶减瘤术,术后残余肝转移灶经门静脉栓塞术(PVE)实现剩余肝体积代偿性增生,为二期右半肝切除术创造解剖条件。但术中探查发现腹膜广泛种植转移(PCI>20),故转为系统性治疗优先策略。后续病程中贯彻"优势病灶"管理原则:针对肺转移灶行立体定向放疗(SBRT),肝进展病灶实施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并储备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应对腹膜进展。
该病例提示,在广泛转移性肿瘤治疗中,基于分子影像(如MR扩散加权成像评估黏液成分)和转移模式分析的精准病因学诊断,配合阶梯式局部-区域联合治疗(包括转化手术、微创介入及支持性造瘘术),是实现肿瘤慢性病化管理的重要路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