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聚焦血液领域临床实战,直击诊疗核心难点!【通例协作】栏目以“真实世界病例”为切入点,精选复杂、疑难、罕见病例,通过「完整诊疗路径还原+多维度专家深度解谜」模式,为临床医生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
本期,医脉通特邀河南省肿瘤医院周虎教授、丁冰洁医生深度解析一例重症
病例回顾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XX,男,43岁
主诉
诊断 ITP 4 年余,口腔出血一周。
现病史
患者2017年10月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血小板降低,PLT 24×109/L;骨髓
既往史、婚育史
无特殊。
家族史
父因“
体格检查
正常面容,口腔黏膜大量血泡,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四肢散在瘀斑,最大1*1.5cm,心肺听诊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入院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14.14×109/L;血红蛋白154g/L;血小板0×109/L。
生化:无明显异常。
凝血功能:正常。
抗核抗体谱15项:阴性。
大颗粒淋巴细胞免疫分型:CD3+CD57+LGL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6.16%在正常参考范围。
淋巴细胞亚群:CD19+B淋巴细胞% 22.83% ↑;CD19+B淋巴细胞计数 598个/ul ↑。
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全片可见巨核细胞1200余个,分类25个,幼稚型3个,裸核1个,颗粒型21个,血小板散在少见。
骨髓活检: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约80%),粒红巨三系造血细胞增生。网状纤维染色(MF-0级)。
小巨核酶标:全片巨核细胞555个,正常巨核543个,双核巨核细胞9个,多核巨核细胞3个。
染色体核型:46,XY【20】。
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血小板放散液GPIIb/IIIa(+)、GPIb/IX(+)、GPIa/IIa(+)。
诊断
慢性ITP,出血评分3分
治疗过程
地塞米松40mg×4天紧急治疗,艾曲波帕改为75mg qd。
后续情况及治疗调整
2021.10.6 20:30 患者诉右上肢麻木,查体发现嘴角歪斜,紧急头颅MRI提示:左侧额顶叶多发异常信号,考虑出血可能。
调整治疗:加入免疫球蛋白1g/kg d1-2,请神经外科会诊,由于血小板数值极低,建议保守治疗,
2021年10月10日复查血常规提示:血小板108×109/L,再次行头颅
2021.10.14复查头颅CT,提示颅内出血情况稳定,建议转入综合医院神经内科治疗颅内出血,同时继续口服艾曲泊帕稳定血小板数值,根据血小板计数水平调整剂量。
对比2021.10.10日片:左侧额顶叶见多发结节、团状高密度影,较大截面56X35mm,CT值约60HU,较前范围大致相仿、密度减低;周围见片状低密度影,较前范围略增大;中线结构略右移,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脑室脑沟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左侧额顶叶脑出血,范围较前相仿、密度较前减低,并周围脑实质水肿,较前范围略增大。
2021.11.14日患者诉
1、左侧额顶叶异常信号,考虑脑出血(亚急性期) 2、右侧顶叶、右侧额顶部颅板下异常信号,考虑出血(急性期) 3、右侧额顶叶脑沟内及大脑镰走行区异常信号,考虑
2021.11.17日局麻下行 “脑静脉窦溶栓术”。多次复查血小板数值波动在(30-50)×109/L,继续口服艾曲泊帕,同时予以抗凝治疗3个月。
2022.1.8日返院复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叶脑出血,较前范围缩小,密度减低,并周围脑实质水肿,较前范围缩小。
但此次患者血小板数值再次下降,PLT 17×109/L,并肛周脓肿发生,调整治疗方案:
改为
之后根据患者血小板数值水平调整阿伐曲泊帕剂量,目前已减为20mg 隔2日1次,持续CR 2年余。
治疗心得
丁冰洁医生: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性
本例ITP患者,为青年男性,病史4年余,一线治疗激素有效,减量后血小板不能获得持久疗效。后改为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艾曲波帕方案,过程中出现口腔出血、颅内出血,将艾曲泊帕剂量增加至75mg同时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
周虎教授:
ITP不仅是出血性疾病,还可能伴随高血栓风险。因此,在使用TPO-RA类药物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基础疾病情况(如糖尿病、高血压、感染等)。对于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在TPO-RA治疗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并注意血栓的预防。
由于慢性ITP患者血小板更新加速,外周血中年轻血小板活性更强,更易发生黏附聚集;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Ⅰb/Ⅸ/Ⅴ)的自身抗体抗可通过结合FcγRⅡA进而活化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以介导血小板激活及脂质斑块的形成;以及ITP相关治疗,使得ITP患者合并血栓/栓塞的风险高于普通人群,应根据《ITP合并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量表》进行风险评估,进行相应抗凝/抗栓治疗。同时,需排除结缔组织病(抗磷脂综合征、
目前ITP的治疗与日俱进,多种新型药物包括syk抑制剂、BTK抑制剂、CD38单抗、BAFF抑制剂、补体抑制剂的出现为一些难治重症ITP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在严格掌握适应症的同时,应更加规范目前一线和二线治疗的方案,激素治疗应严格按照指南进行,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副作用;对于高血栓风险的患者,在TPO-RA治疗后应密切监测血小板并注意血栓的预防。
专家简介
周虎 教授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医学博士,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河南省肿瘤医院
河南省止血血栓诊断研究工程中心主任
河南省卫健委领军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及血小板学组委员
中国生理学会止血血栓专委会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再障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罕见病联盟
河南省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副主委
河南省静脉血栓栓塞症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委
研究方向:血液病发病机制研究(MDS、MPN、止血与血栓、贫血)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河南省卫生厅重点项目1项
担任《血栓与止血学》、《Hematology》、《BLOOD》中文版杂志编委
主编参编参译专著《血液分册/内科疑难病例系列丛书》《威廉姆斯血液学第十版》等7部
作为PI或Leading PI主导或参与注册临床研究100余项
作为通讯(共同通讯)或第一作者(共同第一)在JTH(影响因子17分), lancet haematology (影响因子30分),British journal of hametology 等近5年共发表论文55篇
获河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1等奖3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3等奖2项,河南省科技进步2等奖1项
丁冰洁 医生
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血友病青年协作组委员
河南省临床肿瘤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淋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康复医学会血友病康复分会委员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女性肿瘤防治及健康关怀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血液病发病机制研究(出凝血疾病、MDS/MPN、贫血)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
作为Sub-I参与临床研究项目70余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著及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
在ASH、ISTH、EAHAD等国际会议进行壁报展示
第65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bstract Achievement Award”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