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晴干细胞股份有限公司老年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张天琦
超活化血小板裂解液(sPL)是一种新型富血小板制剂,是通过CaCl2等激活富血小板血浆(PRP)中的血小板以及冻融方法裂解血小板,使血小板源因子充分释放而获得。sPL作为一种均质液体,可以对其中主要因子进行标准化和量化,且易于储存和运输,在临床应用中比PRP更方便。此外,一些研究证实,sPL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9.49ng/mL、358.7ng/mL、6.622ng/mL和169.5ng/mL,较现有血小板制剂高出数倍。这些研究表明,sPL中保留了更高纯度的生物活性因子,使得sPL具有良好的促进细胞增殖、组织再生修复及炎症调节等功能,进而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sPL在骨损伤修复等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sPL的主要因子及作用
sPL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BMP)、
IGF是单链多肽,可通过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促进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增殖,促进骨基质合成;还可通过介导作用,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在骨改建及骨偶联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是一类具有调节细胞迁移、生长及分化作用的因子,可刺激成纤维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和前成骨细胞的迁移、增殖、分化及细胞外基质形成,还能够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此外,TGF-β可通过增加胶原蛋白和其他基质合成来调节关节软骨的代谢。有研究发现,IGF-1具有诱导软骨分化的能力,与TGF-β联合应用具有诱导软骨分化的累加作用,可在体外和体内诱导软骨分化。
FGF能够刺激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影响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代谢,促进血管生成,刺激内皮趋化作用和血管生成,调节
sPL在炎症调节中的应用
炎症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sPL具有明显的炎症调节作用。Zhang等利用丝线结扎法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将不造模且不接受治疗的动物设为对照组,将造模并局部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的动物设为结扎+生理盐水组,将造模并局部注射sPL的动物设为结扎+sPL组。他们发现,与结扎+生理盐水组相比,结扎+sPL组的促炎细胞因子和炎性小体的表达均显著降低,包括CC趋化因子配体(CCL)2、CXC趋化因子配体(CXCL)2、白细胞介素(IL-)6、IL-18、IL-1α、IL-1β、CXCL10、CXCL1、CCL5,且结扎+sPL组的IL-18和IL-1β表达甚至低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注射sPL可调节炎症小体和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明显抗炎作用。Guo等建立大鼠拔牙窝模型,他们将36只模型大鼠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拔牙窝中放入吸收生理盐水的
sPL在骨及软骨损伤修复中的应用
支架材料在骨组织损伤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借助组织工程技术植入的支架材料能够在骨缺损部位构建适合再生的微环境,为细胞招募及增殖、分化提供支撑,并为活性因子发挥效用创造条件。在支架结构中引入生物活性因子,赋予其生物活性,能够进一步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从而加速骨组织再生。因此,将sPL与支架材料结合修复骨损伤具有巨大潜力。
Li等通过体外和体内研究探究载有sPL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壳聚糖/明胶水凝胶对
Huang等为探究sPL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5种不同sPL含量的明胶/聚己内酯(PCL)/聚乳酸(PLLA)纳米纤维支架,其中S1组含0µLsPL、S2组含100µLsPL、S3组含300µLsPL、S4组含600µLsPL、S5组含900µLsPL,并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进行评估。在体外实验中,他们将成骨细胞接种在不同sPL含量的纳米纤维支架上,于第7天和14天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他们发现,与S1组相比,其他4组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均显著升高,且与sPL含量呈正相关,表明sPL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在体内实验中,他们首先建立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在缺损部位植入不同sPL含量的纳米纤维支架,并在植入后第4周和第8周处死大鼠,通过微
目前研究还发现,sPL直接应用或与干细胞、异体骨等联合应用在骨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Huang等为探究sPL对
李佳楠等通过扩弓装置建立大鼠上颌快速扩弓模型,研究sPL、BMSC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大鼠上颌快速扩弓后前腭缝骨改建的影响。他们将SD大鼠分为4组:对照组、sPL注射组、BMSC注射组和BMSC+sPL注射组,进行干预治疗,通过微CT对大鼠前腭缝宽度进行测量分析。他们发现,BMSC+sPL注射组大鼠前腭缝宽度较对照组显著减小;微CT三维重建和骨组织参数测量分析发现,BMSC+sPL注射组大鼠前腭缝处骨表面修复效果最好,且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骨小梁数显著增多,骨体积分数(BV/TV)显著升高;sPL注射组大鼠骨小梁分离度显著降低,骨体积分数显著升高。大鼠前腭缝HE染色的组织学观察发现,BMSC+sPL注射组大鼠单位骨小梁成骨细胞数和新生血管数显著升高。该研究结果表明,sPL单独应用或与BMSC联合应用均能促进大鼠上颌快速扩弓后前腭缝骨改建,促进骨质形成。
Wang等采用sPL和同种异体骨治疗兔右桡骨长骨缺损,他们将50只新西兰兔分为3组:自体骨组、同种异体骨组(同种异体骨+生理盐水)和sPL组(同种异体骨+sPL),截取动物右桡骨中部建立骨缺损模型,各组分别植入相应骨材料。于术后第3天,在sPL组骨缺损处注射0.5mLsPL,同种异体骨组骨缺损处注射0.5mL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对实验动物实施安乐死。
他们对骨缺损区修复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发现,在自体骨组和sPL组中,缺损部位的骨移植物完全吸收,可见新骨形成且与骨移植物完全连接,骨髓腔重新打开,缺损的桡骨完整重建;而同种异体骨组缺损部位的骨移植物仍然存在,且无新骨形成。数据分析显示,3组骨缺损修复率和新生骨量逐月升高,与同种异体骨组相比,sPL组和自体骨组的骨组织体积和骨组织占总体积百分比均显著增加。该研究结果显示,sPL可显著促进骨缺损愈合,增强骨折愈合后骨密度,3个月后修复效果与自体骨相似。sPL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骨缺损优于同种异体骨,在骨缺损修复中具有巨大潜力。
展望
sPL可调节炎症反应,促进骨损伤、骨关节炎及股骨头坏死等的再生修复,这可能与sPL中含有多种类、高浓度的生长因子有关。但由于sPL中的生长因子成分复杂,且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其在骨损伤等骨科疾病治疗中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来源:国际骨科学杂志2025年1月第46卷第1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