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GACT/CTONG)主办的“第22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于广东广州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肺癌新型治疗的机遇与挑战”,围绕这一主题,数十位专家一同深入探讨了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创新性疗法在肺癌领域的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赵军教授解读早期ALK阳性肺癌患者治愈之路背后的“中国速度”。
医脉通:您在本次肺癌高峰论坛上报告了“早期ALK阳性肺癌患者治愈之路的“中国速度”,您认为“中国速度”背后的关键推动因素有哪些?未来ALK阳性肺癌领域的研究方向将会有哪些新的探索?
赵军教授:
非小细胞肺癌中的ALK阳性患者属于相对小众的人群,其发生概率在所有肺癌患者中不到5%。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而言,尽管较高的肿瘤患病率给我们带来了沉重的医疗负担,但这也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相对理想的条件。
推动学术发展和临床研究的进程不仅依赖于国家政策的支持,还依靠研究平台的搭建以及研究团队的能力和效率。例如,吴一龙教授牵头的ALINA研究,是一项针对ALK阳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III期临床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即便是针对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这样一个少见的患者群体,也收集到了大样本的数据,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除了ALK阳性相关的研究之外,未来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针对罕见靶点的研究也有望取得更为突出的进展。这一切不仅得益于中国庞大的人群基础,还归功于药监部门、伦理委员会和政策审批的持续优化,各种有利的政策为新药创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研究者,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推动中国新药研发的发展。我们期待在未来能够为新药研发做出更大的贡献,造福更多患者。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