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 精神疾病“越治越多”,是因为“治疗没什么用”吗?
2025-03-06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精神医学领域有很多愚蠢的想法。诚然,我们很难绕开历史上的一些荒唐事,比如通过切除某些重要的器官治疗精神障碍,或者给精神分裂症患者注射疟疾感染者的血液之类。然而,即便是现在,一些不好的想法仍然存在。反思这样的悲剧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保持谨慎和谦卑——今天我们所有人以精神健康之名说的话做的事,总有一天会被我们的后代视为怪异和野蛮。


我想在此展示一个尤其愚蠢的想法。很多本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一听到这个想法,也无不欣然认同。这个想法大概是这样的:


社会上接受精神科治疗的人越来越多,但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却还在持续上升,自杀之类的并发症也在顽固地增加。因此,精神科治疗就没什么用;如果有用,那也是反作用。如果这些治疗真的有用,我们身边的患者应该会少,而不是更多。我们针对精神障碍的治疗是失败的。


这个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Hillman和Ventura令人印象深刻的书名:We’ve Had a Hundred Years of Psychotherapy—and the World’s Getting Worse。然而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在Time等主流期刊上看到类似的论调。此外,Abigail Schrier的畅销书Bad Therapy可能在这种观点的盛行中发挥了关键作用。Schrier本人倒并没有说所有的心理治疗都是坏的,也支持对真正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开展心理治疗。然而,她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中强有力地提出了这一具有误导性的观点。


简单地总结一下:精神医学完了,因为更多的治疗并没有带来更好的大众心理健康;治疗没什么用(is not working),还让局面变得更糟。随着我们接受的治疗越来越多,我们的精神健康也越来越差。盖棺定论了。


“毫无价值的猜测”


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精神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是不同的。如果一个国家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这几十年来也确实如此),没人会认为这是治疗不当导致的。大家都会凭直觉认为,糖尿病之所以越来越多,就是饮食习惯不良和缺乏体育锻炼等因素造成的,跟糖尿病治疗手段的有效性几乎没有关系。我们还不知道精神障碍患病率升高的确切原因;但我们已经知道,创伤、应激、社会孤立等危险因素都起到了作用,而不是治疗。治疗可以在患病后论成败,但与患病本身无关。


第二,我们治疗的是慢性病,而不是急性病。构成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慢性病中,大多数是无法治愈的,包括糖尿病和高血压。我们对这些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方法,但很好地控制血糖和血压并不意味着我们治愈了这些病。即使治疗成功,流行病学数据也不会变化,精神科同样如此。


第三,如果精神障碍患者从来没有接受过治疗,我们当然也无法评判治疗成功与否。随便拿出一年,都有一半的精神障碍患者没有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即便接受了治疗,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没有可靠地复诊。如果我们身边的大多数患者都没有得到足够的治疗,我们如何判断治疗对人群的影响?成功的治疗的确应该减少精神障碍的某些不良后果,如自杀和残疾,但我们毕竟只能针对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评估治疗是否成功。


精神科治疗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我不确定精神科医生需要向这个世界解释多少次,但显然,还得继续解释。无论精神药物还是心理治疗,都已经被证明是所有主要精神障碍的有效治疗手段。其他很多生物-心理-社会干预也被证明可以为患者带来好处。相比于严谨、设置对照的科学研究,某些有关相关性的推断不过是毫无价值的猜测。知识分子和公卫专家应该更了解这一点才对。


结语


我们应该关心公众的心理健康整体上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精神医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治病,也包括改善我们身边人的精神健康。如果我们看到精神障碍及其并发症越来越常见,我们应该足够关注并准备为此做些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没用。It works. 


信源:Daniel Morehead. Psychiatric Times. Psychiatry: A graveyard of dumb ideas. Retrieved March 6, 2025, from https://www.psychiatrictimes.com/view/psychiatry-a-graveyard-of-dumb-ideas.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