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报道!抗CD20单抗和泰它西普序贯治疗成功降低难治性MOG相关脱髓鞘病合并抗NMDAR脑炎患者复发
2025-03-06
来源:医脉通
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MOG-IgG)相关疾病(MOGAD)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是一种罕见的、复杂的重叠综合征(MNOS),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泰它西普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双靶点生物制剂,可同时靶向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直击致病性抗体产生的源头—B细胞及浆细胞,在神经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展现出一定潜力。近期,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郭守刚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5.7)杂志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利妥昔单抗和泰它西普序贯治疗难治性MOG相关脱髓鞘病合并抗NMDAR脑炎患者的成功探索。

图1. 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
研究背景
MNOS复发频繁,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在急性期,MNOS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IVMP)、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血浆置换(PE)。急性期后,可给予患者口服泼尼松、吗替麦考酚酯(MMF)、利妥昔单抗(RTX)和硫唑嘌呤(AZA)进行长期治疗以预防疾病复发。RTX是一种靶向CD20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可靶向耗竭CD20阳性B细胞,包括初始B细胞、成熟B细胞和记忆B细胞。泰它西普是一种新型的重组融合蛋白,由人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因子(TACI)受体的胞外域以及人免疫球蛋白G(IgG)的可结晶片段(Fc)域构成,能够同时抑制BLyS和APRIL,直接阻止致病性抗体的产生源头—B细胞及浆细胞的发育和存活。目前,泰它西普已被证明是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SD)、重症肌无力(MG)和其它神经免疫疾病的有效策略2,3。本文介绍了1例通过利妥昔单抗和泰它西普序贯治疗成功遏制临床复发的难治性MNOS病例1,以期为MNOS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经验参考。
病例报告
患者女,19岁。
2016年9月,因头痛、发热(最高达39°C)和易怒入院。患者未报告任何关节不适或肌肉、皮肤异常;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评估)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血常规检查(包括免疫学检查、肌酸激酶[CK]水平、类风湿因子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了系统性自身免疫风湿病;脑脊液(CSF)检查示压力为190 mmH2O、白细胞增多(130/mm³,69%单核细胞)、蛋白水平正常(0.37g/L,正常范围<0.4g/L);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示结核分枝杆菌、单纯疱疹病毒(HSV)、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和隐球菌DNA均为阴性;磁共振成像(MRI)示右侧胼胝体压部、放射冠和基底节呈高信号病灶,FLAIR成像中也可观察到(图2)。以上检查结果符合2013年国际脑炎联盟提出的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标准。患者接受阿昔洛韦和甲泼尼龙(500 mg/d持续3天,随后240 mg/d持续3天)治疗后症状迅速改善。一个月后CSF检查示压力下降(178 mmH2O),白细胞计数减少(24/mm³,100%单核细胞)。患者出院后口服泼尼松(60mg/d),并经三个月逐步减量至停止。

图2. 脑部和脊髓MRI
(A、B)首次发病时脑部MRI示右侧放射冠和基底节区域信号异常;(C、D)第二次复发时脑部MRI示左侧颞叶和枕叶出现变化,FLAIR和T1 post-Gd增强;(E、F)第三次复发时右侧脑桥T2/FLAIR出现异常信号;(G、H)第四次复发时左侧顶叶出现新病灶且对比增强;(I、J)第五次复发时右侧额叶皮层出现新病灶,且呈线性对比增强;(K)第六次复发时,经过RTX治疗后双侧视神经出现异常信号;(L)泰它西普治疗1年后的病灶。
2018年5月,患者因反复头痛、发热转诊至山东省立医院。住院期间,患者每日都会经历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脑部MRI示左侧颞叶和枕叶出现新病灶;24小时视频脑电图(VEEG)监测出异常背景节律,其特征为θ频率带内的弥漫性阵发性放电;血清和CSF检查未检测到CMV DNA、EBV DNA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核酸;ELISA检测示Ⅰ/Ⅱ型HSV、EBV、CMV和风疹病毒均呈阴性;免疫学检测,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通过ELISA检测)未见异常。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血清Ri、Yo、Hu、Ma2、Amphiphysin和CV2 IgG检测,结果均呈阴性。采用固定细胞法(CBA)进行血清抗水通道蛋白-4(AQP4)、抗髓鞘碱性蛋白(MBP)、抗NMDAR、抗MOG、抗LGI1、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ASPR-2)、抗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1/2(AMPA R1/R2)和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患者接受阿昔洛韦和IVMP治疗(500 mg/d持续五天,随后逐渐减量至240 mg/d持续三天、120 mg/d持续三天)后临床症状得以改善,出院后口服泼尼松(60mg/d),随后逐步减量。
2018年7月,患者口服泼尼松剂量减少后,出现间歇性发热、情绪和步态不稳等症状,随后转至外院继续治疗。神经系统检查示左侧肢体无力、共济失调、双侧Babinski征;脑部MRI示右侧脑桥出现新病灶(图2);CSF检查示压力、白细胞计数和蛋白水平正常;CBA检测示血清MOG-IgG和脑脊液NMDAR-IgG呈阳性(滴度分别为1:100、1:10)。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抗体检测和MRI检查结果,符合MOGAD合并抗NMDAR脑炎的诊断标准,最终确诊为MNOS。给予患者IVMP治疗(初始剂量为1000mg/d,持续3天,随后减至500mg/d,持续3天,接下来的6天逐渐减少至250mg/d和120mg/d),IVMP治疗后,给予免疫球蛋白(0.4 g/kg)治疗5天,同时口服MMF(0.5g/每日2次)。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出院后口服泼尼松(60mg/d,每1-2周减少5mg)和MMF(1g/d)。
2019年1月,患者未出现其它异常症状,随停用泼尼松并减少MMF剂量至0.75g/d。6个月后,减少MMF剂量至0.5g/d时出现新的全身性运动性癫痫发作,再次将MMF剂量增至1g/d,未再出现癫痫发作。脑部MRI示未出现新的或增强病变。
2021年和2022年初,患者分别经历了两次与MMF剂量减少相关的复发。在第五次复发时,患者再次出现癫痫发作,FLAIR显示右额叶皮层出现新病变,这是伴癫痫发作的抗MOG相关脑炎(FLAMES)的FLAIR高信号病变。CBA检测示血清MOG-IgG和脑脊液NMDAR-IgG呈低阳性(滴度分别为1:10、1:1)(图3)。2022年4月,给予利妥昔单抗(RTX)治疗(首次输注500 mg,两周后再次输注500 mg)。11个月后,患者外周血CD19+/淋巴细胞比值明显较低,仅为0.06%,远低于RTX再治疗所需的阈值,但患者出现双侧视神经炎,且记忆B淋巴细胞和浆母细胞比例分别增至4.15%和0.46%。2023年3月,给予泰它西普(初始剂量为160mg/周,3个月后每2-4周重复一次)治疗16个月后,患者未出现复发,也无明显不适或不良反应。患者目前已停用泼尼松六个月,并已恢复正常的日常活动。图4展示了过去8年中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

图3. 患者第五次复发时血清和CSF检测结果
(A) CSF显示与表达抗NMDAR受体细胞表面的结合(滴度1:1);(B)血清中检测到MOG抗体(滴度1:10)

图4. 症状、MOG-IgG滴度、NMDAR-IgG滴度、临床扩展致残量表评分(ED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随时间变化与治疗状态关系
病例讨论
MNOS尚未建立诊断标准,但既往研究显示,抗体阳性应与临床表型有关。当抗NMDA受体和抗MOG抗体同时存在时,临床以抗NMDA受体脑炎症状为主,包括认知缺陷、精神病、癫痫、运动障碍等4-8,而MOGAD的典型症状,包括视神经炎、脊髓炎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相对少见。本例患者经历多次复发,病变累及丘脑、脑桥、半卵圆中心和大脑皮层(图1)。根据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患者先后出现抗NMDA受体脑炎、FLAMES和视神经炎等症状,符合MOGAD合并抗NMDAR脑炎(即MNOS)的特点。
MNOS复发率高,因此,急性期治疗后尚需长期的维持治疗以预防疾病复发。本例患者于2018年开始接受MMF进行维持治疗,但在药物减量期间出现疾病复发和症状变化,随后改用RTX治疗。11个月后,尽管患者CD19+ B细胞水平较低(图5),但脑部MRI显示患者出现双侧视神经炎,且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比例逐渐增加,表明疾病活动性增强。

图5. RTX和泰它西普治疗期间CD19+B细胞、浆母细胞、记忆B细胞百分比
BLyS和APRIL是B细胞和浆细胞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在NMOSD和抗NMDAR脑炎急性期,外周血和CSF中的BLyS和APRIL水平显著升高9,10。此外,在接受多次RTX输注的患者中,BLyS水平也显著增加11,12。泰它西普可通过阻断BLyS和APRIL通路,进而抑制浆母细胞和成熟B细胞的发育和存活,且既往研究显示,泰它西普联合血浆置可降低NMOSD患者复发率13。基于此,选择泰它西普作为本例患者RTX治疗后的桥接治疗。患者接受泰它西普治疗1个月后,EDSS评分和mRS评分降至0分,观察到临床症状改善与CD19+B淋巴细胞、浆母细胞和记忆B细胞显著减少(均低于检测阈值)相关。在最近随访中,接受泰它西普治疗16个月后,CD19+B细胞百分比略增至1%以上,而浆母细胞和记忆B细胞比例仍较低(图5)。
总结
本病例为首个利妥昔单抗和泰它西普序贯治疗成功预防难治性MNOS患者疾病复发的病例报告,为难治性MNOS患者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新治疗选择,同时为神经免疫疾病中的B细胞消耗疗法提供了潜在的桥接治疗方法。期待未来,通过一系列病例探索或临床研究,进一步评估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将其应用于自身免疫性脑炎、NMOSD等其他更广泛的神经免疫疾病。
参考文献
1.Zhang J, Hu M, Wang C and Guo S (2025) Successful sequential therapy with rituximab and telitacicept in refractory Anti-NMDA receptor encephalitis and MOG-associated demyelination: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Front. Immunol. 16:1509143.
12.Ehrenstein MR, Wing C. The BAFFling effects of rituximab in lupus: danger ahead? Nat Rev Rheumatol. (2016) 12:367–72.
13.Ding J, et al. Telitacicept following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subjects with recurrent NMOSD: study protocol for a single-center, single-arm, open-label study. Front Neurol. (2021) 12:59679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