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Ven联合疗法用于伴TP53突变的套细胞淋巴瘤的一线治疗
2025-02-21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罕见且无法治愈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具有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在新诊断的MCL患者中,10%-20%伴有TP53基因突变。TP53基因突变是MCL最显著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不仅与化学免疫治疗耐药相关,更直接导致患者生存结局显著恶化。


BTK抑制剂显著改善了复发或难治性MCL患者的治疗效果。伊布替尼维奈克拉对BTK和BCL2的双重抑制显示出协同效应,并在TP53异常的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此外,将奥妥珠单抗加入到伊布替尼与维奈克拉的联合治疗方案中,也显示出对复发性和初治MCL患者的潜在疗效,特别是对于携带TP53突变的患者。第二代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相较于第一代抑制剂伊布替尼,具有更高的BTK选择性,减少了脱靶相关的不良事件。


该研究假设,采用泽布替尼、奥妥珠单抗和维奈克拉(BOVen)联合方案,并以微小残留病(MRD)的检测结果为导向来限制治疗时长,对TP53突变型MCL进行初始治疗,会比标准的化学免疫疗法提供更优的疾病控制效果。因此,研究者开展了一项多中心的II期临床研究,以评估该方案在初治的伴TP53突变的M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的多中心II期临床研究。符合入组条件的成年患者需经组织学确诊为未经治疗的MCL。


BOVen治疗方案以28天为一个周期。泽布替尼从第1周期第1天(C1D1)起,以160mg口服,每天两次。奥妥珠单抗在C1D1时以1000mg静脉注射给药(若绝对淋巴细胞计数>25,000/μl或淋巴结直径≥5厘米,则在第1天给予100mg,在第2天给予900mg),并在第1周期的第8天和第15天以及第2至8周期的第1天重复给药。维奈克拉从第3周期第1天(C3D1)开始采用五周递增剂量(从20mg逐步增加到400mg),之后以400mg口服,每天一次。治疗计划至少涵盖24个周期。主要终点为2年的无进展生存(PFS)率。


研究结果


从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共有25例未经过治疗且伴有TP53突变的MCL患者入组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8岁(范围:29-82岁),其中男性占比76%(表1)。


表1

10001.png

10002.png

10003.png


中位随访时间为28.2个月(范围:7.2至44.6个月)时,通过意向性治疗分析,最佳总体缓解率为96%(24/25),完全缓解(CR)率为88%(22/25)。该研究达到了预期的主要疗效终点(至少11例患者在两年内无疾病进展),在治疗开始后2年,25例可评估患者中有18例无病情进展。6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其中3例发生在最初的12个周期内,另外3例在完成24个周期的治疗后发生。4例死亡病例中,2例与新冠相关,1例为术后吸入性肺炎,1例原因不明,所有死亡病例均发生在缓解期间。在6例病情进展的患者中,有3例因病去世。


2年PFS率为72%(95%置信区间[CI]:56-92),2年总生存(OS)率为76%(95% CI:61-95),详见图1。2年疾病特异性生存(DSS)率为91%(95% CI:79-100)。相较于OS,DSS表现更优,这主要是由于新冠相关的死亡事件。目前尚未达到中位PFS、DSS和OS。


10004.png

图1


在外周血中进行MRD评估的25例患者中,有24例可提供数据。完整的MRD结果包括各时间点外周血和骨髓的uMRD5和uMRD6率。在C3、C13和EOT时,外周血中的uMRD5率分别为77%(17/22)、95%(18/19)和100%(17/17);相应的uMRD6率分别为32%(7/22)、84%(16/19)和71%(12/15)。


在本研究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腹泻(64%)、COVID-19感染(56%)、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2%)和输液相关反应(24%)。此外,48%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不良事件,包括COVID-19感染(6例)、心房颤动(1例)、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热(1例)、肺炎(3例)、皮疹(1例)以及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BOVen三联疗法在TP53突变型MCL的一线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显著的疗效。本研究的数据有力支持了BOVen方案在该类患者中的进一步应用。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