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进展 | 国际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揭示新辅助治疗在左侧可切除胰腺癌中的生存优势
2025-02-06
关键词: 可切除胰腺癌

胰腺癌,又被称为“癌中之王”,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可切除胰腺癌(RPC)的治疗策略中,手术切除一直是标准治疗方案。近年来新辅助治疗的出现改变了肿瘤治疗的格局,其旨在缩小肿瘤体积、减少微小转移灶,从而提高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近日,Annals of Oncology杂志发表一项回顾性研究,旨在评估新辅助治疗与直接手术相比在左侧可切除胰腺癌患者中对总生存期(OS)的影响。医脉通编辑对这项研究进行了整理,以供读者参考。


研究背景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常见的胰腺癌类型,其中约30%的肿瘤发生在胰腺体部或尾部,称为左侧胰腺癌。与右侧胰腺癌(发生在胰头、颈部或钩突部)相比,左侧胰腺癌的OS更差,这可能与左侧胰腺癌更具侵袭性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此外,既往研究表明左侧胰腺癌更易累及脾血管,这一特征与较差的OS相关。因此,研究者推测左侧胰腺癌患者可能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更多,尤其是具有特定解剖学或生物学特征的患者。


目前,新辅助治疗在左侧胰腺癌中的价值仍存在争议。既往的随机试验并未一致显示新辅助治疗对OS有显著益处,且缺乏对左侧胰腺癌的亚组分析。鉴于上述背景,该研究旨在通过国际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探讨新辅助治疗与直接手术相比,在左侧RPC患者中的潜在生存获益,并分析不同解剖学或生物学特征对新辅助治疗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遵循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指南(STROBE)。该研究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共76个中心的患者数据,涵盖18个国家。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经影像学诊断为左侧RPC患者;接受过胰腺切除术,无论是否接受过新辅助治疗。主要排除标准包括肿瘤侵犯主要血管(如肠系膜上动脉、肝动脉等);术前存在远处转移;非PDAC患者等。研究的主要终点是从诊断时间开始的OS。


研究结果


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共纳入2282例接受左侧胰腺切除术的患者,其中290例(13%)接受了新辅助治疗。最常见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是(m)FOLFIRINOX(38%)和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22%)。


新辅助治疗组患者较年轻(中位年龄68岁 vs. 70岁),女性占比略高(52% vs. 45%)。在肿瘤特征上,新辅助治疗组的肿瘤较大(中位实体肿瘤大小30 mm vs. 25 mm),且更常涉及脾动脉(52% vs. 28%)、脾静脉(58% vs. 38%)和多器官受累(21% vs. 9%)。在肿瘤标志物方面,新辅助治疗组的CA19-9水平较高(中位值103 U/ml vs. 54 U/ml),详见表1。


表1 入组患者基线特征

微信图片_20250206142503.png


疗效分析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新辅助治疗组的中位OS为49个月,1年、3年和5年的OS率分别为92%、62%和42%。直接手术组的中位OS为38个月,1年、3年和5年的OS率分别为86%、51%和36%。详见图1a。调整基线特征后,新辅助治疗组的中位OS为53个月,直接手术组为37个月,详见图1b。与直接手术相比,新辅助治疗与延长OS相关(P=0.0003)。


微信图片_20250206142506.png

图1 OS分析


交互效应分析显示,辅助治疗的获益在诊断时实体肿瘤体积较大(P=0.003)和血清CA19-9水平较高(P=0.005)的患者中更为显著。而脾血管受累、腹膜后或多器官受累与否并不影响新辅助治疗的效果。详见图2。


微信图片_20250206142509.png

图2 交互效应分析


研究结论


对于接受胰腺切除术的左侧RPC患者而言,新辅助治疗相较于直接手术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的OS。特别是肿瘤体积较大以及诊断时血清CA19-9水平较高的患者,从新辅助治疗中获益更为显著。然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并未因脾静脉或动脉受累、腹膜后受累或多器官受累而进一步增强。因此,未来需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验证新辅助治疗在左侧RPC患者中的确切价值。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