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1月17日~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淋巴瘤及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海口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吸引众多血液肿瘤领域大咖齐聚一堂,共同聚焦前沿研究成果,探索创新诊疗策略,为血液肿瘤患者的希望之光添柴加薪。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主鸿鹄教授接受采访,分享白血病的研究成果与未来发展。
01医脉通: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创立高效低毒的白血病治疗新方案和个体化诊疗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首先,请您分享一下您在急性白血病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主鸿鹄教授:尽管在过去20年中,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整体疗效仍需进一步提升。例如,在中国,约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仅有十几例能够接受移植,最终实现根治的患者仅约为6-7例。因此,迫切需要探索更多的治疗手段以救治更多的患者。
近年来,我们在急性白血病的研究中集中于三个方面。首先,针对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靶向和免疫治疗药物,降低医疗费用,改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这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02医脉通:近年来,AML治疗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靶向治疗,请您谈一谈AML靶向治疗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药物或研究进展?
主鸿鹄教授:与淋巴瘤和
03医脉通:您认为在未来3-5年内,AML领域可能会有哪些热点话题或研究方向会引起大家广泛关注?
主鸿鹄教授:在未来3-5年,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预计将成为髓系白血病治疗的主流选择。对于一些特别难治的白血病,如伴有p53突变,这些基因突变常常导致传统化疗几乎无效,因此新型药物的开发和应用显得愈发重要。我们期望针对髓系白血病不同发病机制的靶向治疗,例如Menin抑制剂、FLT3-ITD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能够继续带来突破性进展,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发现
当然,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在髓系白血病的治疗中仍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对于年轻患者以及许多没有新型药物治疗的患者而言,移植依然是关键的治疗手段。然而,展望未来,随着新疗法的不断发展,移植的地位可能会有所下降,而新兴治疗方法的临床作用将日益增强。
主鸿鹄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
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
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APL基金专委会委员
创立了“APL家庭治疗新方案”和“AML的DAV新方案”
定义了“RARG-AML白血病新类型”
研究成果被12个国际/中国白血病指南/共识引用
作为通讯/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9篇,累计IF 1064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