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为
病因
临床表现
惊厥的典型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周
新生儿及婴儿常为不典型发作,表现为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出现突发瞪眼、咀嚼、流涎、呼吸暂停、阵发性发绀或苍白等症状,也有患儿仅表现为眼角、口角抽动,双侧肢体交替抽动或单侧肢体抽动。
急诊处理
(1)一般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儿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于一侧(避免强行撬开患儿牙关或剧烈摇晃、刺激患儿);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体温、呼吸、
评估氧合:及时给予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心电监护;
检测末梢血糖:若出现低血糖给予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检测血电解质、
(2)止痉药物
止惊药物选择:
5~20 min初始治疗阶段,推荐使用一线抗惊厥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
20~40 min第二治疗阶段,推荐应用磷
40~60 min第三治疗阶段,可选择重复二线药物治疗,或选用咪达唑仑、苯巴比妥、
常用止惊药物剂量及用法:
咪达唑仑:急诊首选,首剂0.2-0.3mg/kg,首选肌内注射。体重≤40kg,最大量不超过5mg,体重>40kg,最大量不超过10mg。如发作持续,可继续静脉输注,1~10μg/(kg·min),维持 12~24h。
地西泮:每次0.3~0.5mg/kg,静脉推注(每分钟1~2mg、新生儿0.2mg),单剂最大量10mg。如发作持续,必要时10~15min后可重复一次。若无静脉通道,可地西泮灌肠,用量0.2-0.5mg/kg,最大量20mg。
10%
苯巴比妥:惊厥二线用药,新生儿首选用药。肌内注射吸收慢,静脉注射15min起效。可以协助降温。可以用于地西泮注射后的维持用药,或防止再次发作维持用药。负荷量10mg/kg。维持时间较长,多于12h后使用维持量:4~5mg/(kg·d)。
苯妥英:用于惊厥持续状态。15~20mg/kg,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mg/(kg·min),24h 后予维持量5mg/(kg·d)。开始负荷量时需严密监测各项心脏功能。
(3)对症处理:
降温治疗;
必要时降低颅内压:可用20%
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必要时循环、呼吸支持;
(4)病因治疗
(5)收治入院:对于有难治性
高热惊厥的患儿住院标准如下:
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或异常体征者;
首次发作年龄<18月龄尤其是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者;
高热惊厥的感染原因不明或感染较为严重者;
复杂性热性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后续病情变化可能较复杂,建议住院观察;
对于无明确家族史者建议住院观察以明确病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