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诊|儿童惊厥
2025-01-23

惊厥是儿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最常见的为热性惊厥。惊厥持续发作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因此应在急诊及时识别和规范治疗儿童惊厥至关重要。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儿童惊厥的急诊处理。


病因


微信图片_20250123091220.jpg


临床表现


惊厥的典型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周发绀、肌肉强直或阵挛、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持续时间不一,发作后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

新生儿及婴儿常为不典型发作,表现为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出现突发瞪眼、咀嚼、流涎、呼吸暂停、阵发性发绀或苍白等症状,也有患儿仅表现为眼角、口角抽动,双侧肢体交替抽动或单侧肢体抽动。


急诊处理


(1)一般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儿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于一侧(避免强行撬开患儿牙关或剧烈摇晃、刺激患儿);

监测生命体征:监测体温、呼吸、脉搏、血压;

评估氧合:及时给予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心电监护;

检测末梢血糖:若出现低血糖给予葡萄糖静脉推注;

尽快建立静脉通道:检测血电解质、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气分析、血氨等;


(2)止痉药物

止惊药物选择:

5~20 min初始治疗阶段,推荐使用一线抗惊厥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咪达唑仑劳拉西泮地西泮

20~40 min第二治疗阶段,推荐应用磷苯妥英、丙戊酸、左乙拉西坦苯巴比妥

40~60 min第三治疗阶段,可选择重复二线药物治疗,或选用咪达唑仑、苯巴比妥、丙泊酚的麻醉剂量。


常用止惊药物剂量及用法:

咪达唑仑:急诊首选,首剂0.2-0.3mg/kg,首选肌内注射。体重≤40kg,最大量不超过5mg,体重>40kg,最大量不超过10mg。如发作持续,可继续静脉输注,1~10μg/(kg·min),维持 12~24h。


地西泮:每次0.3~0.5mg/kg,静脉推注(每分钟1~2mg、新生儿0.2mg),单剂最大量10mg。如发作持续,必要时10~15min后可重复一次。若无静脉通道,可地西泮灌肠,用量0.2-0.5mg/kg,最大量20mg。


10%水合氯醛上述治疗无效时,或在没有条件很快使用静脉地西泮或肌内注射咪达唑仑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首选止惊治疗。0.5ml/kg(50mg/kg),稀释至3%灌肠。


苯巴比妥:惊厥二线用药,新生儿首选用药。肌内注射吸收慢,静脉注射15min起效。可以协助降温。可以用于地西泮注射后的维持用药,或防止再次发作维持用药。负荷量10mg/kg。维持时间较长,多于12h后使用维持量:4~5mg/(kg·d)。


苯妥英:用于惊厥持续状态。15~20mg/kg,溶于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mg/(kg·min),24h 后予维持量5mg/(kg·d)。开始负荷量时需严密监测各项心脏功能。


(3)对症处理:

降温治疗;

必要时降低颅内压:可用20%甘露醇,一般剂量为每次0.5~1.0g/kg,于 30min内快速静脉注入,4~6h用药1 次;

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必要时循环、呼吸支持;


(4)病因治疗


(5)收治入院:对于有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严重呼吸困难、昏迷或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儿,应尽早收治入院。


高热惊厥的患儿住院标准如下:

有嗜睡等神经系统症状或异常体征者;

首次发作年龄<18月龄尤其是已使用抗生素治疗者;

高热惊厥的感染原因不明或感染较为严重者;

复杂性热性惊厥或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后续病情变化可能较复杂,建议住院观察;

对于无明确家族史者建议住院观察以明确病因。

参考文献
1.靳有鹏,周丽. 儿童惊厥的急诊处理[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8):1385-1387. DOI:10.3760/cma.j.issn.2095-428X.2018.18.006.
2.黄国英,孙锟,罗小平主编 儿科学 第十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年7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4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