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内异症相关疼痛方面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行业公认、广泛推广的中医诊疗方案,为内异症相关疼痛临床规范化治疗与中医诊治经验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本文件预期对建立和完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中医技术规范,促进中医评价方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起到示范性作用。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辨证分型
推荐意见1:气滞血瘀证
主症:经期或经前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或伴非经期小腹疼痛,或伴性交痛。
次症:经行不畅,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胸闷不舒或心烦易怒,盆腔有结节或包块。
舌脉: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弦或弦涩。
推荐意见2:寒凝血瘀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伴非经期小腹疼痛,或伴性交痛。
次症:月经量少或延后,色黯有块,形寒肢冷,便溏,盆腔有结节或包块。
舌脉: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或弦。
推荐意见3:肾虚血瘀证
主症:经行小腹疼痛,腰骶不适,或伴非经期小腹疼痛,或伴性交痛。
次症:月经量少,色黯有块,头晕
舌脉:舌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细或涩。
推荐意见4:湿热瘀阻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或伴非经期小腹疼痛,或伴性交痛。
次症: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经色黯红,质稠有块,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小便短赤,大便溏或燥结,盆腔有结节或包块。
舌脉:舌红或黯红,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推荐意见5:痰瘀互结证
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或伴非经期小腹疼痛,或伴性交痛。
次症: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血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
舌脉:舌紫黯,边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涩。
推荐意见6:气虚血瘀证
主症:经期小腹疼痛,或伴非经期小腹疼痛,或伴性交痛。
次症:经量或多或少,色黯淡,质稀或夹血块,面色淡而晦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肛门坠胀不适,纳差便溏,盆腔有结节或包块。
舌脉:舌淡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沉涩。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疗原则
推荐意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轻重,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以活血化瘀止痛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经期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非经期针对病因,调节脏腑功能。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评估疼痛程度的变化,药物治疗无效可中西医结合或考虑手术治疗。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治法和方药
1. 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推荐意见:推荐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治疗(证据等级:C,强推荐);若症见胸胁刺痛、急躁易怒、夜寐不安者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治疗(证据等级:C,弱推荐)。
药物组成:①膈下逐瘀汤:醋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醋延胡索、甘草、醋香附、红花、枳壳。②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2. 寒凝血瘀证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推荐意见:推荐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治疗(证据等级:C,强推荐);若出现血虚受寒或血虚寒凝而导致的脘腹冷痛可选用当归
药物组成:①少腹逐瘀汤:盐小茴香、干姜、醋延胡索、醋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醋五灵脂。②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白芍、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3. 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益气,化瘀止痛。
推荐意见:可选用归肾丸(《景岳全书》)合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治疗(证据等级:C,弱推荐)。
药物组成:①归肾丸:熟地黄、山药、酒萸肉、茯苓、当归、枸杞子、盐杜仲、盐菟丝子。②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黄、川芎、白芍、桃仁、红花。
4. 湿热瘀阻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推荐意见:可选用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合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减治疗(证据等级:C,弱推荐)。
药物组成:①膈下逐瘀汤:醋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赤芍、乌药、醋延胡索、甘草、醋香附、红花、枳壳。②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冲服)。
四、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中成药
1. 气滞血瘀证
推荐意见1:推荐
药物组成:紫丹参、莪术、滇柴胡、三七、赤芍、当归、三棱、香附、延胡索、甘草。
用法用量:口服,10~15g/次,2次/d,自月经前10~15d开始,连服10~15d为1个疗程,经期可不停药。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禁用,糖尿病患者禁用,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过敏体质者慎用。如有生育要求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服药期间如出现月经量过多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咨询医生。为避免胃部不适,宜饭后服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及藜芦同用。加适量
推荐意见2:若伴见月经夹有血块,或有腹痛者,可选用
药物组成:牡蛎、香附(制)、三棱、莪术、土鳖虫、仙鹤草、党参、白术、白花蛇舌草、牡丹皮、吴茱萸。
用法用量:口服,3~4粒/次,3次/d,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服用3个疗程。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经期停服。
2. 寒凝血瘀证
推荐意见1:推荐
药物组成:当归、蒲黄、醋五灵脂、赤芍、盐小茴香、醋延胡索、没药(炒)、川芎、肉桂、炮姜。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1袋(1.6g)/次,2~3次/d。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月经过多慎服。
推荐意见2:若素有癥块、痛经者,可应用
药物组成: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
用法与用量:口服,3粒/次,3次d。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忌服,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经期停服。
推荐意见3:若见月经不调、痛经、小腹冷痛及下肢关节疼痛者,可选用
药物组成:红花、西红花、桃儿七、诃子、藏茜草、肉桂、巴夏嘎、藏木香、芫荽果、降香、
用法与用量:口服,1~2g/次,2次/d。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忌食寒凉、辛辣、生冷食物。(2)孕妇慎用。(3)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4)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3. 湿热瘀阻证
推荐意见:可选用
药物组成:千斤拔、金樱根、穿心莲、功劳木、单面针、当归、鸡血藤、党参。
用法用量:口服。2粒/次,3次/d,14d为1个疗程;温开水送服。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禁用,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2)本品建议饭后服用。(3)当使用本品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停药并及时就医。(4)本品易吸潮,打开包装袋后,请注意防潮。
4. 痰瘀互结证
推荐意见:推荐
药物组成:龙血竭、三七、浙贝母、薏苡仁。
用法用量:口服。4粒/次,3次/d。于月经来潮第1天开始服药,连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或遵医嘱。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禁用。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5. 气虚血瘀证
推荐意见1:气虚血瘀兼痰湿凝滞,症见白带增多者可选用
药物组成:黄芪、丹参、党参、山药、土茯苓、当归、鸡血藤、芡实、鱼腥草、三棱、莪术、全蝎、败酱草、肉桂、白术、炮姜、土鳖虫、延胡索、川楝子、苦参。
用法用量:口服,2~4粒/次,2~3次/d。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忌服。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推荐意见2:如见行经后期、经量少、有血块、经行小腹疼痛、腹有癥块可选用
药物组成:党参、炙黄芪、炒白术、丹参、当归、鸡血藤、三棱、莪术、芡实、山药、延胡索、川楝子、鱼腥草、北败酱、蜈蚣、全蝎、土鳖虫、炮姜、肉桂。
用法用量:口服,4~6粒/次,2~3次/d。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忌用。
五、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
推荐意见1:
药物组成:当归、川芎、赤芍、地黄、桃仁、红花、川牛膝、三棱、莪术、丹参、鳖甲、龟甲、木通、连翘、金银花。
用法用量:直肠给药,50ml/次,1次/d。令患者排尽残留粪便后,取侧位用肛管插入直肠12~14cm,缓慢推入。拔出肛管后卧床30min,10d为1个疗程,间隔3~4d后,继续第个疗程。
禁忌及注意事项:
禁忌:孕妇及月经期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药液在常温25~37℃下注入。儿童及老人慎用。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推荐意见2:中药保留灌肠单用或联合西药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C,弱推荐)。
选用活血祛瘀、消癥止痛类中药:丹参、赤芍、三棱、莪术、红藤、败酱草、虎杖等,加水煎至100ml,温度39~41℃,于每晚灌肠,尽可能保留30min以上,1次/d,月经期禁止灌肠。
2. 针刺
推荐意见:推荐针刺联合中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C,强推荐),取子宫、关元、气海、三阴交、大赫、地机、太溪等穴位。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月经前3~5d开始,连续7d,治疗3个月经周期。
3. 温针灸
推荐意见:可选用温针灸治疗(证据等级:C,弱推荐)。选穴主要有关元、子宫、三阴交、天枢、次髎、足三里等,针刺后点燃艾条并插在针柄上,直到艾条燃尽,治疗3个月经周期。
4. 耳穴贴压
推荐意见:可选用耳穴贴压联合西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D,弱推荐)。选取耳穴子宫、交感、内分泌、神门、肝、肾、皮质下。
5. 灸法
推荐意见:推荐灸法单用或联合西药应用于内异症相关疼痛(证据等级:D,强推荐)。取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经前1~2d开始,隔日1次,每次施灸20~30min,治疗3个月经周期。
六、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的预防与调护
推荐意见: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及性生活;调节情志;经期注意保暖,避免感寒着凉;注意饮食,忌过寒过热或饮食偏嗜;预防经血逆流,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排出不畅的疾病;防止医源性子宫内膜的种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