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超美,王春宇,杨菊妹,应佳旋等,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取本院2021年6月—2023年1月收治的玫瑰痤疮患者98例,按1∶1比例分组。对照组49例,男19例,女30例;平均年龄(40.5±4.5)岁;平均病程(13.5±3.8)月。观察组49例,男18例,女31例;平均年龄(41.5±4.2)岁;平均病程(13.5±4.0)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玫瑰痤疮的诊断标准[9];2)无鼻赘发生,鼻周及鼻部毛细血管扩张主要为丘疹型、脓疱型和红斑型;3)年龄18~60岁;4)患者知情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1)治疗部位感染或瘢痕体质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日光性皮炎、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基础的保湿及防晒处理。对照组给予强脉冲光治疗。强脉冲光治疗仪(QUEEN-93型,武汉奇致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患者皮损类型选择能量和脉宽,4周进行1次治疗,共治疗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五花凉血汤加减治疗,凉血五花汤组方:红花6 g、鸡冠花6 g、凌霄花6 g、玫瑰花6 g、菊花6 g,加板蓝根10 g、赤芍10 g、地锦草10 g、白头翁10 g;选用颗粒剂,由本院中药房提供,景岳堂药业公司生产,每日1剂,上、下午温水冲服,连服3个月。同时,要注意肌肤洁净,保护皮肤不受到外界环境的伤害,多饮水,多食新鲜水果蔬菜,补充必需脂肪、高纤维食物、酸奶、植物蛋白质、B族
2.2 观察指标 1)皮损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面部皮肤损伤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丘疹脓疱、红斑、毛细血管扩
张及瘙痒4项,每项分4级分别计为0分、1分、2分、3分,分值越低表明皮肤受损程度越轻,恢复得越好[10]。2)生活质量评分:根据《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DLQI)[11]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共10个问题,每个问题按无、少些、严重、非常严重分别计0、1、2、3分,总分30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 见表1。
略。
4 讨论
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累及面部皮肤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多见于颜面中部、鼻翼两侧、鼻准头及鼻子周围[12],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很难治愈,患者因容貌受损,引发焦虑,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微生物感染、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以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各种诱因释放出不同的炎症因子,直接作用于血管,引发血管神经功能异常,使得毛细血管长期处于扩张状态,从而发生玫瑰痤疮[13-14]。西医主要是采用对症治疗,如局部外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皮肤疾病物理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强脉冲光可治疗血管性疾病、痤疮、色素异常性疾病以及脱毛等,疗效较好[16-17]。玫瑰座疮的炎症和扩张的血管多位于表皮及真皮浅层,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改善血管功能、控制炎症以及修复屏障[18]。强脉冲光治疗玫瑰座疮是由于强脉冲光可以穿透表皮到达真皮血管,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于血管内氧合
中医认为,玫瑰痤疮应属于“酒齄鼻”“粉刺”等范畴。主要涉及肺、脾两脏,肺脾有热,积热炎上,延续至鼻,反复感受风寒邪气,邪气与火热之气相结于鼻部而发。血热瘀滞是病之关键。治宜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肿散结。本研究所用凉血五花汤方中红花活血化瘀,凉血消肿,常用于疮疡肿毒等证,其药理学研究表明有改善微循环,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22-23];鸡冠花清热收敛,凉血止血,止痒止痛,具有抗氧化,抗菌,增强机体耐受力和免疫力等作用[24];凌霄花性寒凉,具有凉血化瘀祛风,解毒消肿之功效;玫瑰花行气解郁、活血散瘀,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其化学成分高达百余种,具有抗氧化,抑菌抗炎,美容养颜等作用[25];菊花疏风清头目,解毒,常用于疔疮、肿毒等证,具有抗病毒,清除氧自由基,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抗衰老,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26]。五花配伍可清疏肺脾胃瘀热,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且花类药质轻而浮,可直达病所发挥药效。加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赤芍泻血分郁热而达凉血之功,散瘀消肿;地锦草活血凉血解毒、散瘀消肿;白头翁凉血解毒消肿。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皮损评分、DLQI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凉血五花汤加减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可有效改善肤损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略。
来源:杨超美,王春宇,杨菊妹,等.凉血五花汤加减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玫瑰痤疮49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5,32(01):184-18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