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初夏时节,2型炎症皮肤疾病国际交流会于2024年5月7日如期而至。中外联动,阵容强大,国内外皮肤疾病领域的大咖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了目前2型炎症皮肤疾病的临床诊疗策略,见证了一场亮点纷呈的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纪超教授进行了精彩致辞,并给予了2型炎症皮肤疾病领域的美好寄语,对我国皮肤病的学术发展也表达了殷切期望。随后,纪超教授隆重介绍了多位参会嘉宾。来自卡塔尔哈米德医学中心皮肤病研究所的Martin Steinhoff教授和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研究员龚婷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演讲。
聚焦神经免疫通路,
阻断AD瘙痒新疗法
Martin Steinhoff教授从不同AD患者出发,以严重瘙痒这一症状特征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了AD患者瘙痒的机制,以及阻断AD发生与瘙痒症状的治疗药物。Martin Steinhoff教授表示,AD是一种复杂的炎症性神经性皮肤疾病,诱因包括遗传因素、外部刺激、生活方式等,可诱发AD的“恶性循环”,主要是与神经免疫发生机制相关,神经免疫通路失调在AD的病理生理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可引起炎症、瘙痒、疼痛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1,2。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对AD患者进一步细分,并长远考虑治疗的利弊,实施对因治疗、对症治疗或不治疗策略。目前的抗组胺类药物、外用
随着对AD研究的深入挖掘,皮肤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免疫通路可能是治疗AD瘙痒的靶点1。因此,针对神经免疫通路以及通路抑制剂的靶向治疗为AD提供了新的选择!Martin Steinhoff教授强调,专门针对白介素(如IL-4、IL-13、IL-31等)受体发挥作用的IL-4受体抑制剂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详谈2型炎症皮肤疾病治疗策略
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龚婷教授从不同临床研究出发,进一步解读了多种2型炎症皮肤疾病的治疗策略,为不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丰富的依据。龚婷教授带领Sevens-Johnson 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TEN)、脓疱型
龚婷教授特别举例了度普利尤单抗治疗难治性或中重度BP的病例报告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可明显缩短新发大疱的时间,显著减轻BP患者的瘙痒,有效减少GCs用量5,6。结果显示,度普利尤单抗组和常规组患者停止新水疱形成的中位时间分别为8天(范围1-13天)和12天(范围5-21天),p=0.028。两组将GCs降至最低剂量(
*p < 0.05;**p < 0.01
此外,BP常与银屑病密切相关,两者合并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首个使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活动性BP合并慢性银屑病的病例证实,司库奇尤单抗对活动性BP和慢性银屑病均有显著的临床改善,随访7个月,患者仅头皮残留轻度
精业笃行,臻于至善,中外对话高能研讨2型炎症皮肤疾病学术话题
集专家之言,论学术之道。在讨论环节,来自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林立航教授担任主持人,众专家对于临床如何规范化管理AD和结节性痒疹(PN)以及如何看待两者治疗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些临床问题都发表了自己的宝贵意见。
纪超教授表示,AD和PN病理特征相似,属于慢病的长期管理范畴,治疗方法优选IL-4受体抑制剂度普利尤单抗,短期即可快速控制症状,长期使用能够降低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另外,度普利尤单抗可应用于6个月以上的患者,而JAK抑制剂虽然对瘙痒的控制效果良好,但由于其适应症为12岁以上的患者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此外,在长期临床管理中,对于药物减停问题,纪教授表示,度普利尤单抗可由两周一次减量到三周一次、四周一次,JAK抑制剂可由每天一片减量为隔天一片、隔两天一片以此缓慢停药,但还需更多真实世界研究的数据来证实减停的程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苏惠春教授在同意纪超教授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AD或PN患者就诊时需要对其进行系统评分,包括SCORAD评分、NRS评分、IGA评分等。苏教授个人更关注IGA评分,如果IGA达到0-1,即可表示痒疹基本清除。若患者SCORAD评分、NRS评分较低,治疗方案则拉长用药间隔,并使用局部外用药物维持治疗。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的张弘教授补充道,2型炎症皮肤疾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过程,要加强对患者的随访监测,指导患者做好护理,如果病情有所反复,应动态调整治疗用药,力争将患者的病情评分控制在IGA 0-1或NRS 1-2,或较基线改善>4分以上这种水平。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计雄飞教授举例了一位儿童PN患者。对于瘙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邹颖教授对AD和PN的长期控制进行了分享。共同点是积极控制临床症状,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包括足量使用保湿霜,避免一些刺激因素,避免过度洗烫搔抓等。不同之处在于,相对AD患者而言,临床需更关注皮损、瘙痒等症状的控制;对于PN患者,还需额外关注患者是否合并内科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
福州市第一总医院皮肤病防治院的张善雳教授表示自己应用创新药物的时间不长,但从既往治疗效果来说,创新药物可谓是继GCs之后的划时代革新手段之一。而如何进行合理平稳的减量以及停药时机是皮肤科临床医生仍需探索的重要课题,应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来进行用药剂量或频率的调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吴贞兰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长期管理需要和患者保持高度联系,这对于患者需要得到关注与帮助的心理至关重要。
福建省立医院的陈黎教授表示,对于长期管理的目标,大家都是比较一致的——维持稳定,减少复发与共病,提高生活质量。因此,“达标治疗”的理念值得推崇。及时关注到患者的应答情况,动态地调整治疗策略,继而达到预定的治疗目标。
福建省立医院的蔡仁慧教授感受颇深,尤其对于患教,包括公众号文章、视频以及举办的科普讲座,无形之中给患者及其家属传授很多关于炎症性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后的随访也不可或缺,这对于达到更理想的控制目标非常重要。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姜晓勇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度普利尤单抗是治疗2型炎症性疾病非常安全且有效的生物制剂”。无论AD或PN,均需进行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两个阶段,同时健康教育皮肤护理非常重要。
赣南医科大学一附院的万春雷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赵小燕教授、赣州市人民医院李娟教授同样表示受益匪浅。
Martin Steinhoff教授也详细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AD和PN之间有所重叠,但属于不同的疾病。从组织病理学或免疫学的角度来看,较高的IL-22水平会导致了角化过度,较高的IL-31水平会导致严重瘙痒及纤维化,因此,两者具有不同的细胞因子特点,这也能解释度普利尤单抗、JAK抑制剂在不同患者中表现的疗效不一的现象。度普利尤单抗在2型炎症皮肤病当中扮演了关键治疗角色,如斑秃患者使用后头发有所改善,虽然其中的机制尚未阐明。对于AD头面部皮损的改善,Martin Steinhoff教授表示,度普利尤单抗治疗后,临床可能有50%患者应答良好,并进一步强调,要搞清楚头面部皮损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长期管理,患者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要让患者真正学习到‘如何学会控制疾病’,比如敏锐地观察皮损、局部用药干预等,一是可解燃眉之急,二是确保不会进一步产生副作用。”此外,在与患者沟通中,设定一个共同的治疗目标是关键,而患者的依从性尤为重要,保持紧密联系也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对于六岁及以上儿童患者,Martin Steinhoff教授建议,根据患者的公斤体重来计算度普利尤单抗的用药剂量,该药在婴幼儿患者中的安全性也毋庸置疑。
结语
月“红”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2型炎症皮肤疾病国际交流会已圆满结束,大咖们的精彩分享有助于推动靶向治疗在皮肤病领域的规范化应用,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广泛交流有助于丰富临床医生的专业诊疗知识。生物制剂的不断研发和完善,为2型炎症皮肤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窗口,众多国内外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临床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为更多饱受疾病困扰的皮肤病患者带来福音!也期待有更多高质量研究硕果挂满皮肤疾病领域枝头!
[MAT-CN-2318355, V1.0;批准日期:2024年5月]
本编号仅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所涉及的赛诺菲相关药物所属治疗领域科学和临床数据来源真实性的确认,不作为赛诺菲对本文章全部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和完整性的确认和保证;本文章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学术交流或了解医学资讯目的使用,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推荐和推广。本文章所含信息不应代替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的医疗建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