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思敏,陈佳睿,杨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PND)是老年病人术后常发生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后
POD 一般发生在术后1~ 7 天内,目前已经有多种关于POD 的量表如3DCAM、CAM-ICU 量表可以及时预防、诊断和处理,因而POD 成为目前临床主要关注,加强防治的一种PND 类型。区域麻醉对老年病人PND 的发生率还存在明显争议,有研究发现,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下PND 发生率并无差异。
2021 年的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1 600 例髋部骨折病人,795 例病人随机接受了蛛网膜下腔麻醉,805 例病人随机接受了全身麻醉,结果发现,两组术后60 天的活动能力与POD 发生率并无差异。
最新的一项关于髋部骨折手术麻醉方式选择的Meta 分析研究发现,全身麻醉与椎管内麻醉病人POD 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中,为提高术中区域麻醉病人的舒适感和降低病人清醒状态下的应激,经常辅以镇静药物。2022 年另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针对老年病人行腰椎融合术病人,腰麻辅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下的镇静(平均BIS 水平在62),与基于BIS 监测指导的全身麻醉相比(平均BIS 水平在45),POD 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Li 等发表在JAMA 的RAGA 研究也发现,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仅行椎管内麻醉不伴有镇静)两种麻醉方式对
1.使用镇静药物时何种镇静程度可降低POD 发生率
2010 年Bayview 医学中心的研究发现,在蛛网膜下腔麻醉辅以
然而,该研究提出,BIS 监测与镇静评分的相关性较差,且该研究轻度镇静组使用的
而在合并症较少和较多(使用Charlson 共病指数评分进行评定病人术前共病情况,规定≥3 分为合并症较多)这两个亚组分析中发现,合并症较少的组,较浅的镇静水平与较低的POD 发病率相关; 在合并症较多的亚组中,镇静深度与POD 发病率没有相关。这项研究提示,病人术前的一般情况、
综上,以上结果表明,是否使用镇静,不同的术中镇静程度对POD 的影响还需要考虑病人不同的术前情况,意识水平等,暂无相关确切的结论。未来关于区域麻醉下镇静的研究,应将镇静深度作为控制变量,且纳入病人要避免术前合并症的影响,以期能够得出更为可信、一致的结论。
2.使用何种镇静药物对于POD 的发生率有何影响,是否影响远期预后
1)
在一项针对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择期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的研究中,丙泊酚镇静组POD 的发生率为18.2%,而右美托咪定镇静组和咪达唑仑镇静组POD的发生率分别为40.0%和51.9%,表明丙泊酚镇静在降低POD 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17 年一项腰麻下行下肢手术的回顾性倾向匹配分析研究表明,与丙泊酚镇静相比,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组POD 发生率更低。2017 年的另一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在区域麻醉下接受骨科手术的老年病人中,术中右美托咪定镇静,术后激越行为的发生率为2.3%,而术中丙泊酚镇静组术后激越行为的发生率为6.5%,这项研究没有关注其他类型的POD。
在2023 年该团队再次进行了相同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右美托咪定组各种类型的POD 发生率显著小于丙泊酚组,右美托咪定不仅可以降低POD 的发生率,对术后认知功能和术后功能康复也更为有利。
另一研究团队也发现了在腰麻下行全髋或
国内进行的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均支持右美托咪定在区域麻醉下改善PND,降低POD 发生率。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原因可能是,首先,药物动力学的不同,丙泊酚起效较快,可以更早地改善病人的应激状态,而右美托咪定起效较慢,但总体效果更好。其次,这几项研究并没有规定统一的术中镇静水平、围术期病人共病情况不同导致其镇静药物使用的剂量不同,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2)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物作用于GABA受体、苯二氮卓受体和氯离子通道的复合物,通过增强GABA 的活性,进一步开放氯离子通道,使氯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内,引起神经细胞超极化,从而起到中枢抑制作用。它起效较快,作用时间长,还提供了更好的术中
目前POD 指南提出,术前苯二氮卓类药物的长时间使用会增加危重症病人POD 的发生。Li 等的研究证实,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关节置换术老年病人,咪达唑仑镇静组POD 的发生率远高于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镇静组(51.9% vs.18.2%,40.0%),且咪达唑仑常可以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苏醒延迟、术后嗜睡等不良反应。
有研究表明,对下肢骨科手术椎管内麻醉的老年病人实施镇静,右美托咪定优于咪达唑仑。目前研究暂不推荐用于老年病人区域麻醉的镇静。考虑到咪达唑仑的时效较长,且常引起术后不良反应。有研究考虑短效的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效果以及对POD 的影响。
同时,该药不依赖细胞色素氧化酶代谢,主要经非特异性酯酶降解为没有催眠活性的代谢产物,失效也快。这些特性使瑞马唑仑成为一种非常有前途的镇静剂。有研究证实其可以在区域麻醉下发挥较好的镇静作用,未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研究指出,术中泵注瑞马唑仑每分钟3μg /kg 镇静效果更好,不伴有心血管的不良反应。目前仅有一项研究关注其对POD 的影响。50 例腰硬联合麻醉下行
3)其他潜在药物:氯胺酮/
但也有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Meta 分析认为,氯胺酮在预防POD 方面没有发挥显著优势。由于氯胺酮具有分离性致幻作用,广泛影响感知功能,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病人烦躁不安、定向障碍以及POD 的发生。艾司氯胺酮是氯胺酮的右旋体,效价较氯胺酮高,相当于氯胺酮一半的剂量即可取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具有更强的麻醉镇痛效果。
一项对健康志愿者的研究表明,S-氯胺酮对海马结构表现出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这可能会改善术后的认知功能。有研究指出,在胃肠镜麻醉中联合艾司氯胺酮可以降低老年病人POD 的发生率。有研究纳入94 例胸腔麻醉的老年病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艾司氯胺酮组,结果表明,艾司氯胺酮在镇痛效果、降低POD 发生率(4.26% vs.19.15%)方面优于右美托咪定。
目前国内有两篇关于氯胺酮用于区域麻醉下镇静的研究,两篇研究均指出,小剂量氯胺酮(0.25 mg /kg 或0.3 mg /kg)和对照组相比,可以改善老年病人围术期的认知功能,降低PND 的发生率和S100β 蛋白水平。未来可以进行更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其与其他药物相比的效果,并探究具体机制。
综上所述,大部分研究支持在区域麻醉中适当的轻度镇静可能会降低POD 的发生率。目前推荐丙泊酚或右美托咪定作为老年病人区域麻醉的首选镇静剂,这两者药物相比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以明显降低POD 发生率,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期待更多,更高质量的研究关注老年病人区域麻醉最为合适的镇静药物种类和镇静深度,进一步改善病人预后。
来源:伊思敏,陈佳睿,杨静.老年病人区域麻醉镇静对围术期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J].临床外科杂志,2024,32(06):565-56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