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复旦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学术会议于12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本次学术会议汇聚了国内众多医疗专家与学者,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在肿瘤治疗领域不断追求规范化与精准化的今天,如何确保肿瘤治疗既遵循科学标准,又兼顾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已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诚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李倩教授分享其对于肿瘤质控与精准治疗融合实践的独到见解。
医脉通:2024年肿瘤质控指标纳入了公立医院的绩效考核,作为肿瘤治疗的依据,TNM分期评估已成为肿瘤质控的重要抓手。在临床实践中,您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TNM分期评估的应用率和准确度,从而将肿瘤质控理念和精准治疗理念相融合,以进一步提升患者的预后?
李倩教授:当前,肿瘤治疗正日益趋向于规范化,这充分展现了肿瘤质控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并已切实体现在临床一线的实践工作中。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的通知》明确,提高肿瘤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入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十大目标之一,这为我们提出了更为具体化的质控要求。
自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上海市肿瘤化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部署和措施来提升TNM分期的应用。TNM分期的应用普及率已从2021年的60%左右提升至目前的90%以上。然而,TNM分期的准确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质控中心进一步从医院管理层面和日常监管入手,形成了网络化的管理体系。首先,在管理层面,我们要求医院推行TNM分期的强制填写制度,使医生无法遗漏这一治疗前的重要规范。其次,我们要求医院对TNM分期数据进行实时管理和监控,并在医院管理中设置相应的评分标准。此外,我们还设立了日常质控核心数据的上传机制,其中TNM分期是上传的三大核心指标之一。
同时,我们也积极推行结构化病史的应用,强调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与个体化治疗的结合。这主要包括对患者分子病理特征的描述,以及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使用是否符合患者的分子病理特征、疗效评估、治疗目标和目的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只有将这些因素有机结合,才能为患者提供最规范且具有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医脉通:您认为,在平衡治疗规范化和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哪些关键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李倩教授:对于日常诊疗而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要评估治疗方案的合理性,确认其是否为指南所推荐的一级或二级标准方案。其次,需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了解患者愿意接受何种治疗方式。再次,还需进行药物经济学的评估。我们期望为患者提供的是既符合标准、拥有充分循证医学证据,又能满足其个体化需求的治疗方案。例如,有些患者对于药物的副作用有较多顾虑;而有些患者则较为年轻,体力状况良好,对治疗的整体需求及耐受强度均较高。此外,我们还应尽力避免患者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因此,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我们会选择更具性价比、更符合药物经济学的药物。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