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ESMO Asia 专家·E洞见丨徐蔚然教授:胸腺瘤新辅助治疗方兴未艾,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2024-12-20

备受瞩目的肿瘤学盛会——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亚洲年会(ESMO Asia)于12月6日至8日在新加坡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全球顶尖专家,重磅发布多项国际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为肿瘤领域的科学进展和临床实践注入新的动力。


在本次大会上,北京天坛医院李晓燕教授和徐蔚然教授团队基于SEER数据库开展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新辅助放疗对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该研究入选本次ESMO Asia大会的壁报专场。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徐蔚然教授为我们解读该研究结果,并分享胸腺肿瘤的诊疗现状与难点、最新的治疗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屏幕截图 2024-12-20 164138.png

屏幕截图 2024-12-20 164146.png


医脉通:胸腺瘤是一类相对罕见的肿瘤,能否请您介绍,我国恶性胸腺瘤的临床诊疗现状以及诊疗难点?目前在该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最新研究进展?


徐蔚然教授:胸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与胸腺癌一起被归类为胸腺上皮恶性肿瘤。相比于其他实体肿瘤,胸腺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对较为惰性。在中国,其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0.4例,略高于欧美国家,但仍存在低估的可能性。


目前,胸腺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治疗。即使是对于局部晚期或特定的晚期患者,手术也能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但由于胸腺瘤的罕见性,难以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因此胸腺瘤在围手术期的治疗进展相对缓慢。回顾性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和放疗的疗效欠佳,有效率较低。多项研究表明,围手术期化疗并未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对于早期胸腺瘤患者,R0切除后,放疗并未显示出改善生存率的效果。而对于局部侵犯明显的R1/2切除的患者,放疗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生存获益。


医脉通:您和团队基于SEER数据库开展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新辅助放疗对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影响,该研究入选本次ESMO ASIA大会的壁报专场。能否请您为我们简要解读该研究?


徐蔚然教授:我们团队利用SEER数据库,评估了新辅助放疗对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受放疗的患者其总体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显著改善。然而,接受术前新辅助放疗的患者,其肿瘤特异性生存率较短,总体生存率也呈缩短趋势。这提示,尽管放疗在胸腺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术前新辅助放疗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甚至可能对生存率产生负面影响。该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强调了在选择新辅助治疗方案时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具体情况。


此外,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SEER数据库中的数据均为回顾性分析,且具有驱动基因改变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其他治疗方案,这些因素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医脉通:基于该研究结果,您如何评价新辅助放疗在局部晚期恶性胸腺瘤治疗中的作用?您对胸腺瘤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徐蔚然教授:目前,胸腺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已被证实为手术。现行指南建议,对于临床判断可切除的患者,直接进行手术完整切除。对于具有潜在可切除性的患者,实施诱导治疗可提高切除率。由于化疗的有效率较低,新辅助治疗通常结合放疗进行。我国的一项II期临床研究显示,胸腺上皮恶性肿瘤患者接受放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可达48.5%,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17.4%,R0切除率达82.6%。胸腺瘤和胸腺癌的5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81.8%和54.2%。


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这些疗法在胸腺上皮恶性肿瘤中的潜在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小样本II期临床研究未能显示TKI和免疫治疗在胸腺上皮恶性肿瘤中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部分研究还显示免疫治疗存在明显的毒副作用。未来还需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以明确这些新兴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