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分子分型作为
构建精准治疗基石——指南更新的亮点与核心推荐
2024版《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2024版指南”)在2021版基础上进行了多项重要更新,为全面准确的NSCLC分子病理检测提供了指导。王芳教授介绍,2024 版指南全新引入GRADE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系统,对分子病理相关的证据质量进行分级,并通过专家委员会的投票确定推荐级别,这使得指南在科学性和实操性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为分子病理检测构建了更为坚实的证据基础。
其次,2024版指南扩大了检测人群范围,增加了检测基因种类。在术前新辅助靶向治疗的肺腺癌患者、术后靶向治疗的非鳞状 NSCLC患者中,推荐行 EGFR 检测(GRADE证据分级:高;推荐级别:强推荐)。在NSCLC 靶向治疗相关基因检测中,除了EGFR、ALK、ROS1、MET 14跳突,必检基因推荐新增了EGRF 20 ins、RET、BRAF、NTRK(GRADE证据分级:高;推荐级别:强推荐)。拓展基因除了HER2突变、MET扩增、KRAS、NRG1/2,还首次纳入了MET过表达检测推荐(GRADE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强推荐),这一更新反映了MET过表达与靶向治疗的相关性日益明确,丰富了靶向治疗的选择。
与此同时,对于晚期 NSCLC 根治性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检测 MRD的推荐也是2024年版指南的一大亮点(GRADE证据分级:中;推荐级别:弱推荐)。近年来,MRD检测在动态监测复发和评估预后等价值逐渐显现。一项基于外周血ctDNA检测展开适应性靶向药物减量研究2,为接受靶向治疗和局部巩固治疗后的晚期NSCLC患者是否停药提供了重要依据,给患者带来了“药物假期”。未来,以MRD为指导的临床诊疗或有望进一步优化NSCLC的疾病管理,进而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此外,2024版指南还强调了分子病理检测策略的优化、实验室质控要点以及临床病理沟通机制。分子病理检测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更需要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跨学科的紧密合作对于确保检测结果能够快速、准确地为临床决策提供支持至关重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将帮助医生做出最佳的治疗选择。
NSCLC重要靶分子基因变异——MET扩增检测性能提升和前景展望
MET基因扩增是NSCLC的原发驱动基因变异,也是EGFR-TKI和ALK-TKI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可作为晚期患者耐药后联合靶向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临床应重视MET基因扩增检测。在2024版指南中,FISH和NGS被推荐作为MET扩增检测的两种主要方法。
颜黎栩教授指出,NGS 和FISH在MET扩增检测中各具优缺点。FISH是MET扩增检测的金标准,但主观性较高,依赖人工判读,增加了结果的变异性。而NGS技术虽然提供了多基因并行检测的能力,减少了人工干预,但其与FISH的一致性有待大型研究验证。目前,一项评估FISH和NGS在中国NSCLC患者中MET扩增检测一致性的研究结果显示3,将NGS检测MET基因拷贝数(GCN)阈值设置为6.55 时,组织NGS与FISH相比,检测MET局部扩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6.67%、98.63%,一致性达到90.72%,但血浆NGS检测的敏感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为进一步提高MET扩增检测的性能,建议在临床中结合使用FISH和NGS,取长补短。具体而言,以FISH为金标准,优化NGS检测MET 扩增的统一阈值,通过更多样本数据的分析和验证,确保不同实验室之间检测的一致性。同时,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从而为MET扩增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最后,当NGS检测MET扩增结果为阴性的时候,可推荐FISH进行复测。
当前,MET精准诊疗领域尚存诸多待解难题,亟需未来更深入的科研攻关与探索。其中,提升血液MET扩增检测的灵敏度是关键,包括优化ctDNA的提取流程及检测方法,使其检测结果能与组织活检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综合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多层面的组学数据的分析,构成了MET精准诊疗的另一重要探索路径。最后,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整合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等多源信息,构建高效的早期筛查与动态监测体系,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探索方向。
多场景下的检测策略优化与应用
王芳教授强调,在精准医疗的浪潮中,检测策略的优化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不同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以及不同样本质量,如何制定最合适的检测策略,成为病理学家面临的难题。
当组织样本充足时,强烈推荐进行二代测序高通量基因检测。其强大的检测能力,能够一次性覆盖多个靶点基因的不同变异类型,不仅避免了样本的浪费,还大大节约了检测时间和费用。在医院条件受限无法开展二代测序,或需要快速得出检测结果时,推荐进行RT-PCR多基因联合检测。其相对易于开展,检测时效性高,对于晚期急需治疗的患者来说尤为适用。而在某些特殊临床检测场景中如组织标本量极少或质量欠佳时,单基因检测则成为了优先推荐。
总而言之,多场景下的检测策略应该兼顾时效性和靶向基因数量,在评估患者可供检测的样本质量及能适用的检测方法后,综合考虑患者就诊时间和疾病进展情况,对初测和复测的患者选择适宜的检测策略,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最大程度的帮助。
图1. 非小细胞肺癌常用基因检测流程图
跨学科合作推动病理和临床应用一体化
病理学与临床学的紧密合作是推动肺癌精准诊疗的关键。尽管目前已有一定程度的协作,但病理报告的解读与临床应用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加强这两者的衔接,确保病理检测结果能更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仍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挑战。
颜黎栩教授分享,以MET扩增NSCLC为例,MET扩增的阳性阈值与治疗效果的预测阈值存在差异。当前采用的MET扩增阳性阈值尚未完全适应临床治疗的需求。因此,病理学家与临床医生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明确这一阈值的临床意义,并深入探讨不同检测技术之间的差异,确保检测结果与治疗决策的最大契合度。
未来,肺癌分子病理检测的优化将依赖于更为紧密的跨学科合作。首先,在分子检测流程中,病理学和临床医学应共同推动样本采集、基因筛查及数据分析的标准化,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与此同时,随着新的检测技术不断发展,如液体活检和单细胞测序等方法,临床与病理的紧密协作将有助于突破传统技术的局限,确保新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为肺癌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小结
2024版《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布推动了肺癌精准诊疗的标准化。从对MET异常检测的深度剖析,到多场景下检测手段的灵活运用,新兴的检测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为临床决策提供着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相信随着检测流程的日益规范化、检测策略的持续精进化,肺癌精准治疗水平将迈上新台阶!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CN-150175,过期日期为2025-03-1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