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研究进展
2025-05-07 来源:介入放射学杂志

作者:王芳,潘文龙,高红卫,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导管室

 

正常体温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若核心体温低于36 ℃,会导致寒战及循环、血液系统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给临床治疗带来棘手问题。研究报道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为39.9%~44.5%,而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0%~70.0%,严重影响治疗质量。矛盾的是,临床对术中低体温关注度不高,一项国外研究报道术中仅有38.5%医护人员意识到低体温发生,并采取主动保温措施。

 

神经介入手术因导管室特殊环境及患者脑血管自身特点和技术要求,术中易出现低体温现象。目前对神经介入治疗中低体温相关研究较少。本文从低体温对机体影响、神经介入治疗特点分析低体温原因、术中低体温预防措施,以期为神经介入治疗相关科室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1. 低体温对机体影响

 

1.1 术中低体温概述

 

术中低体温指麻醉和手术过程中,任何时间点所测量的机体核心温度低于36℃,是常见的手术综合并发症之一。根据温度不同和对机体危害程度,低体温分为轻度(34 ℃<核心温度<36 ℃)、中度(30 ℃<核心温度<34 ℃)及重度(核心温度<30 ℃)。其中轻度低体温最常见,占比80%。

 

1.2 术中低体温危害

 

低体温对机体带来明显影响,主要集中在循环系统、中枢系统、术后感染、药物代谢紊乱等方面,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质量。循环系统方面,当核心温度降低1 ℃,患者可出现寒战,机体耗氧量增加,窦房结功能直接受到抑制,减慢传导速度,进而影响心率和心输出量,诱发心血管及心功能事件。低体温还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外周血管收缩,血液黏滞度增高,出现缺血相关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方面,患者若有脑缺血脑出血、恶性高热等情况,核心体温(人工冬眠)降低可有效减轻脑组织耐受缺氧程度,不同程度保护脑组织;但对于微创介入治疗患者,低体温更多影响患者恢复。研究表明,核心体温每下降1 ℃,脑血流减少6%~7%,耗氧量降低约7%,患者继而出现意识模糊、判断力损害、反应迟钝和运动能力受损情况。

 

血液系统方面,低体温降低凝血酶活性,纤溶系统被激活,血小板功能降低及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加,严重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引发“死亡三角(酸中毒、低体温、凝血障碍)”的危险状态。国外研究报道,轻度低体温使得术中出血量增加约16%,输血需求增加22%。

 

机体代谢方面,术中体温每降低1 ℃,机体代谢率下降6%~7%,增加局部组织缺氧,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影响肝脏正常耗氧量,通过肝脏代谢的麻醉药及大部分药物代谢缓慢而蓄积,影响患者麻醉恢复。术后感染方面,低体温导致的术后感染高达正常感染的3 倍。因低体温降低氧耗量,进而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在消灭病原体中释放的自由基功能降低,影响炎症级联反应,白细胞介素生成降低,血浆皮质醇浓度增高,导致抗炎症和促炎症细胞因子间失衡,术后感染率增加,尤其是神经科患者有不同程度卧床要求,自身免疫力降低。

 

2. 神经介入手术中低体温原因

 

2.1 环境因素

 

神经介入手术是在导管室进行,全程需要在透视或曝光X线条件下进行,而导管室既有外科手术室一般要求,也有放射科规范标准。大型设备仪器正常运转要求室温在18~22℃,温度过高影响球管放射源散热,导致设备故障,这与常规手术室提高室温为患者保温的措施相矛盾。研究表明,室温<21℃患者散热比例增加61%。

 

介入手术作为微创治疗方式,虽无大的外科切口散失热量,但环境温度是影响体温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介入手术过程手术医师穿戴的铅衣厚重、透气性差,若室温过高,医师大量出汗易出现虚脱、烦躁和不舒适等,影响手术操作质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北京及我国部分地区外环境温度对低体温有一定影响。

 

2.2 全身麻醉及手术时长

 

脑血管介入手术路径相对较长,不同于心血管介入治疗。脑血管自身弯曲较多,对手术精确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为有效控制术中血压、保持良好制动,颅内段血管内介入治疗一般选择全身麻醉,尤其是操作微导丝、微导管、支架置入等过程中患者若稍动,必须重新采集图像,否则定位不精确易发生血管穿孔等并发症,增加手术时长。

 

但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药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降低体温反应阈值约2.5℃,加之肌松药物使用,患者会暂时失去对寒冷刺激的应激反应,不能通过寒战产生热量。研究表明,手术时间是低体温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长>3h患者低体温发生率是<3h的8.29倍,随着手术时间延长,输液量和麻醉用药相应增加,液体冷稀释作用叠加可对低体温造成影响。

 

研究发现,每输注1000mL室温条件下的液体,可使机体温度降低0.5~0.75℃;介入导管室温度为20℃,与机体温度相差17℃左右,由此大量输注室温下液体,则导致体温、血压下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易诱发脑血管痉挛

 

2.3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也是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一老一小”群体。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温度感知和反应调节差,是术中低体温高危人群。老年人由于机体退行性病变、脏器储备能力下降,身体肌肉占比下降,皮下脂肪含量低,对外界温度调节差,在相同条件下更易发生低体温,而脑血管介入手术中患者以老年人为主,更应引起重视。

 

2.4 保暖设备使用局限性

 

导管室检查床由专用可透视碳纤维材质制作,床板薄、床垫硬、床宽度窄(约60cm),床面须具备一定的移动性,方便术中移动床面进行多范围血管图像采集,而加温毯、保温毯等则不方便使用。一方面,床面宽窄不合适,影响患者舒适度,对C臂旋转也带来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保温毯有不可透视金属材质,影响图像采集,干扰图像质量。介入术中适合患者的保暖器材还需专业人员积极发明。

 

3. 低体温预防措施

 

术中低体温事件是一可预防的并发症,可根据神经介入治疗特殊性制定个性化保温方案。主要预防措施包括环境温度调节、术中物品加温及体温监测。采取积极可行的预防措施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3.1 导管室温度调节

 

患者体温会受到导管室环境温度直接影响。一般对清醒、局部麻醉患者,可通过自身调节加棉被辅助保暖进行适应,但全身麻醉患者全身肌肉松弛,失去正常体温调节能力,为此术前先将导管室温度调节至25 ℃左右,让患者身感舒适,缓解紧张情绪。在不影响穿刺区域消毒、铺单情况下,在患者肚脐以上、膝关节以下覆盖加温毛巾被、手术单等,尤其要足部保暖。手术开始后室温调至18~22℃,一方面保证穿着厚重铅衣的介入医师舒适度,以集中精力手术,另一方面保障血管造影机器正常运转。

 

3.2 物品加温使用

 

常温下物品温度低于体温,尤其在北方、冬季,术中使用的伏消毒液、大液体、碘对比剂、盖被等直接给患者使用会有强烈的冷刺激反应,因此在不影响质量情况下,适当加温使用很有必要。目前临床研究较多的是消毒碘伏加温使用,对患者冷刺激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碘伏消毒活性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主要是温度对碘伏溶液内游离碘释放和蒸发有影响。20~35 ℃游离碘释放速度提高1倍,碘活性增强,杀菌效果明显提高。

 

研究报道,碘伏加温至37 ℃不影响消毒效果,而超过40 ℃时络合碘成为碘蒸汽,会失去效果。因此可每日下午5时将次日手术使用的碘伏放入37℃恒温箱,该方法安全有效,可借鉴使用。手术中使用的大液体加温至32~36 ℃为最佳,可减少热量散失。碘对比剂是介入术最常用和最基本药物,用量相对较大,而注射器加温后使用、使用配套的高压注射器加温器的方法安全有效,可减少直接进入动脉血管的碘对比剂强冷刺激,避免脑血管痉挛,影响手术进行。

 

研究表明,冬季介入术中持续动脉加压滴注常温液体易导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0.77%,加温后滴注其发生率为7.14%,加温至37℃左右使用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

 

3.3 加强术中体温监测

 

介入手术中体温监测比例并不高,国外一项研究报道8083 例手术患者中仅19.4% 行体温监测。一项对北京市24 家医疗机构展开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显示,临床低体温预防意识不强,仅14.2%手术患者有主动保温措施。美国指南推荐,无论患者低体温存在与否,均要求树立加温意识,采用主动保温措施。临床上有成本低、使用方便的耳温枪、电子测温仪,可提供术中体温监测,建议全身麻醉期间每半小时监测1次,麻醉恢复前、恢复后进行监测对比,并做好记录和预防措施。

 

4. 展望

 

神经介入手术中低体温可有效预防,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通常忽视这一点,尤其是在冬季及北方医疗单位。介入手术为方便操作,患者一般穿着单薄、自身保暖差,而介入手术间环境温度低,增加了患者冷刺激反应,加之全身麻醉、手术时间长、术前禁食水措施等,可引起能量储备不足,导致低体温而发生不良事件,值得临床重视。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维持围手术期正常体温的护理标准,尚处于经验总结和探索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低体温预防意识淡薄、术中监测措施比例不高,加温液体使用合理性和规范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王芳,潘文龙,高红卫.神经介入手术患者低体温预防研究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24,33(11):1255-125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