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有专攻 | 机器人领航前列腺癌治疗新纪元:我国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应用激增,疗效斐然
2024-12-02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男性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威胁不容忽视。相较于欧美地区,我国PCa的总体发病率虽相对较低,但过去二十年间,这一数字却以年增长率约13%迅速攀升,如今已赫然成为威胁我国男性泌尿系统健康的首要恶性肿瘤。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是治疗局限性PCa的首选方法之一。与开放性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正因如此,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RARP)已成为众多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的首选术式。


而进一步细分至RARP领域,与传统多孔RARP相比,单孔RARP(ssRARP)以其高度的集成性、更小的手术切口、更短的住院周期以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的显著减少等独特优势,正逐渐崭露头角。然而,ssRARP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直至2019年,我国学者才成功实施了亚洲首例经腹腔ssRARP,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与优化,使得这一术式得以在国内常规开展。为了深入探讨ssRARP在PCa外科治疗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医脉通精心检索并整理了国内近年来多篇相关文献,以期为读者呈现部分研究数据,共同见证这一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初探泌尿外科领域机器人辅助术式


2019年,一篇发表在《中国临床医学》杂志上的一篇研究,通过纳入3例PCa患者行经膀胱ssRARP,以初步总结机器人辅助术式治疗经验1


研究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由耻骨上经膀胱入路在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完成。前列腺体积分别为16 mL、22 mL、43 mL;手术时间分别为 90分钟、120分钟、150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0 mL、150 mL、200 mL;术中不留置膀胱造瘘管及伤口引流管;术后7至9天拔除导尿管。拔管后患者完全控尿。


研究结论:

耻骨上经膀胱ssRARP对早期PCa患者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再次出发:探究改良机器人辅助术式初步疗效


2021年,一篇发表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的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采用改良ssRARP治疗的33例PCa患者的临床资料,从而探讨改良ssRARP的初步临床疗效(图1)2


图2.png

 图1 改良ssRARP手术空间建立的具体步骤及手术切口示意图 A)手术切口定位示意图;B)将皮瓣上翻,显露腹直肌前鞘至位点3,切开腹直肌前鞘约2cm;C)中号止血钳分离腹直肌,暴露腹直肌与腹膜间的间隙后,手指进一步扩大分离,置入7.5号无菌手套自制球囊;D)自制球囊注入 900ml气体建立腹膜外手术空间,保持10s后取出;E)单切口多通道外观及机器人系统连接情况;F)术后切口外观


研究结果:

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或增加额外单孔通道器械。手术平均时间为61.3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为72.2ml;膀胱颈尿道吻合平均时间为11.7分钟;切口平均长度为5.2厘米;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9天;术后排气平均时间为1天;术后尿管留置平均时间为6.8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术后病理分期 pT2a-2c N0M0期21例,pT3a N0M0期9例,pT3b N0M0期3例;切缘阳性6例;闭孔淋巴结活检均阴性;

术后6周28例PSA<0.2 ng/ml;术后1个月29例尿控满意;随访3个月1例性功能恢复。


研究结论:

腹膜外改良ssRARP,术后患者恢复快,短期瘤控及尿控效果较好,切口美观,不受特定专用多通道腹腔镜路装置限制,可操作性强,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深入探究:机器人辅助术式的进阶之路


2023年,我国一篇研究通过检索关于RARP与腹腔镜PCa根治术两种术式患者术后尿控功能和性功能对比的文献资料,提取关于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尿控功能和性功能(共纳入病例3706例),利用 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劣,以探索两种术式对保留患者术后控尿功能和性功能的影响的优劣,以期为在我国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应用推广奠定实践依据与理论基础3


研究结果:

机器人组在术后各个时间段的尿控功能和性功能均优于普通腹腔镜组,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结论:

在术后各个时间段RARP相比于传统的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对保留患者尿控和性功能具有更好的效果,患者能更快,更好地恢复功能。这充分说明机器人手术系统在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泌尿外科领域中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小有所成:展现机器人辅助术式近期成果


2024年,一篇发表于《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的研究,通过回顾性纳入94例于2020年1月至 2023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膜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SPERP)的高危PCa患者。以评估RA-SPERP在高危PCa患者中的瘤控效果,探讨影响RA-SPERP 瘤控效果的风险因素。研究采用根治病理的切缘阳性率和术后6周PSA是否达到根治水平作为 RA-SPERP的瘤控效果指标,使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影响瘤控效果的因素4


研究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RA-SPERP,无中转腹腔镜或开放手术;

病理报告提示切缘阳性11例,术后6周复诊检查PSA未达根治标准(PSA≥0.2ng/ml)共14例;

Logistic回归的结果显示,切缘阳性事件与术前较高的T分期有关,其OR=2.450;术后6周PSA未达根治标准事件,则与初诊PSA、前列腺穿刺的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术前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有关,且各自变量的OR值均>1,由此建立预测术后PSA无法下降到根治水平的列线图。


研究结论:

高危PCa患者实施RA-SPERP安全可行,手术的瘤控效果可靠。术前细致评估个体的肿瘤部位与肿瘤负荷是降低切缘阳性率及避免术后PSA无法降至根治水平的关键。


未来与展望


相比于传统手术模式,RARP具有手术切口小、住院周期短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显著减少等独特优势,因此RARP已成为治疗局限性PCa的主流术式。对于低危局限性PCa患者而言,RARP更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案之一,但高危PCA的RA-SPERP至今报道较少,其在瘤控、早期尿控恢复及性功能保护方面的满意效果是治疗高危局限性PCa的核心目标。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前列腺癌筛查工作尚未完全普及,在新诊断的前列腺癌患者中,高危前列腺癌占比大、晚期PCa发病率居高不下仍是我国前列腺恶性肿瘤的重要流行病学特点,因此进一步探索RA-SPERP在高危PCa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是泌尿外科未来的研究重点及方向。


此外,2008年以来,针对特定患者人群,国内外学者开始采用不同入路方式开展ssRARP,取得了良好效果,并有较多文献发表。针对特定患者,个体化制定不同入路ssRARP和对应的操作,有利于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基础上使患者获益更大。




参考文献:

1.姜帅等.耻骨上经膀胱单孔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的初步尝试.中国临床医学.2019;26(2):215-217.

2.吕倩等.改良单切口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的初步疗效.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1;42(11):830-833.

3.颜晓琦等.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对保留患者尿控及性功能的Meta分析.江西医药.2023;58(6):682-686.

4.王岩等.机器人辅助单孔腹膜外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治疗高危前列腺癌的瘤控效果初探.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24;18(5):435-44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