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全球住院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024年11月12日为第16个“世界肺炎日”,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肺炎危害,全力守护每一次呼吸1,2。本期内容,特别邀请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叶枫教授,围绕当前肺炎相关的诊断进展和治疗策略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知,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社会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3。
据统计,我国CAP发病率高达7.13/1000人年,2016年CAP发作数估计超过950万例,死亡率达12.7/10万人4-6。考虑到轻度感染患者可能未寻求医疗护理导致CAP诊断未被识别,以及死亡证明统计需要满足第一诊断“肺炎”,而许多患者肺炎常作为慢性合并症等急性加重因素,未被纳入最终诊断,因此,CAP发病率、死亡率的真实数字可能被低估2。
此外,老年人群是CAP的高发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CAP的发病人数量和死亡人数将迅速增加;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疾病,需要考虑联合用药问题5。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及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实体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大幅延长,此类患者免疫防御功能受损,在诊治过程中伴随肺炎发病风险大大升高7。这些因素均为肺炎临床诊疗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二三十年来,新发和再发感(传)染病频现、病原学分子检测技术进步、抗生素耐药、人群生活方式等导致CAP病原学发生着「新的演变」8。
1.
抗生素前时代,约90%的肺炎由肺炎链球菌引起;至抗生素时代,CAP病死率下降,肺炎链球菌在CAP病原体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传统观点一直认为肺炎链球菌是CAP的首位病原体8。
然而,在21世纪初,我国北京和上海牵头的两项较大样本成人CAP病原学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均显示肺炎链球菌居第二位(首位为
2. 病毒性肺炎的挑战与困扰增加
随着2003年SARS、2004年H5N1禽流感、2009 年甲型H1N1、2013年H7N9禽流感、2014年西非蔓延的
近期发表的几项多中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成人CAP患者中病毒检出率为15.0%~34.9%,流感病毒占首位,其他病毒包括副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人偏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3。呼吸道病毒通过空气传播,经由呼吸道感染宿主,其宿主生态位高度重叠,流行季节相互交错,易形成混合感染14。近20多年来病毒变异株或动物源性毒株所致新发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屡次暴发甚至大流行,预计今后仍会遭遇病毒性呼吸道传染病的威胁8。
3. 病毒变异和持续流行导致真菌易感性增加
据报道,流感相关的肺曲霉病和COVID-19相关的肺曲霉病的发病率分别为20%和15%,且两者的病死率高达50%15。
相关研究表明,SARS-CoV-2和甲型流感病毒会阻碍肺中性粒细胞和先天性B1a淋巴细胞协同抗真菌作用,从而致真菌易入侵和致病;而皮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剂在新冠患者的使用也增加了对真菌的易感性16。
4. 非典型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居高,经验性治疗常规覆盖尚存争议
肺炎支原体是我国主要的肺炎病原之一,常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检出率为8%~60%,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美欧之间对于初始经验性治疗是否覆盖非典型病原体一直存在争议,北美CAP指南主张常规覆盖,欧洲推荐仅在重症风险增加和
5. 病原学检测技术助力CAP快速、精准诊断
以病毒为例,过去由于检测困难导致其在CAP中的地位未受重视。随着核酸扩增技术(NAAT)的发展,特别是RT-PCR在临床的应用,为病毒和其他常规方法难以检测到的病原体提供了简便高效的检测手段,敏感性提高了2-5倍,为明确CAP的病原学诊断和后续治疗带来了指导8。
近年来,《下呼吸道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报告临床解读路径专家共识》、《成人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
此外,人工智能已成为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影像学诊断以及抗感染药物筛选等方面重要的辅助工具;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如基因Xpert MTB/RIF检测、基因编辑技术和
小结
当前CAP的流行趋势和病原学特征正经历显著变化,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挑战。相关检测技术的进步为CAP的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肺炎的威胁,促进患者康复,提升整体公共健康水平。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