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有专攻 | 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从百家争鸣手术入路探索到临床结局论证单开口手术入路优势
2024-11-13

编者按


前列腺癌(PCa)是全球男性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1。虽然我国总体发病率较欧美人群低,但近20年来增长迅速,年增幅约13%2,最新报告的中国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为13.42/100,0003,现已跃居男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首位2。随着我国PCa筛查的逐步普及,早期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不断升高4。针对早期/局限性PCa患者,传统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是有效的治愈手段,但也存在操作不够精细、不可避免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难点是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同时保护相关解剖结构和减少并发症。现今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RARP)因肿瘤控制率高、手术视野清晰、在狭小空间内操作精准灵活且有利于精细解剖、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学习曲线短等优势得以广泛开展。标准RARP通常需要5-6个切口,而中低危患者在术后恢复及切口隐蔽性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随着机器人平台与器械的升级、入路改进和技术的提升,国外一些中心在2008年前后开始报道了采用单切口或通道完成的RARP。随着研究不断深入,RARP发展出不同的手术入路,包括前入路、后入路、侧入路、经膀胱入路和经会阴入路等方式。医脉通编译整理多篇文献,探究单开口RARP优势,以飨读者。


百家争鸣的手术入路探索


01 前入路和后入路 


早期开放式前入路因手术并发症多,未得到重视,直到前入路RARP技术的突破才得以进一步应用。前入路RARP的主要流程包括显露耻骨后间隙、缝扎背侧静脉复合体、游离膀胱颈、切断侧韧带、离断前列腺尖部尿道、膀胱与尿道吻合等。


2001年

一篇发表于《BJU International》的文章报道了关于前入路RARP的应用推动了该入路方式手术的发展7


2010年

报道7的保留耻骨后间隙的术士即Bocciardi入路,在达到肿瘤控制目标的基础上,明显提高了短期尿控率,但更推荐于中低危患者应用8


02 侧入路、经膀胱入路和经会阴入路 

2003年

一项研究报道了机器人辅助Vattikuti研究所施行前列腺切除术,其术中出血量与留置导尿管时间少于开放性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9


2007年

该团队通过保留前列腺侧后方筋膜等对该术士进行改进9


2021年

另一项研究报告了经膀胱单开口RARP,20例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术后均未采用阿片类药物镇痛,中位留置尿管时间4天,中位短期尿控恢复时间2天,提示经膀胱单开口RARP在上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9


临床结局论证单开口手术入路优势


2024年一篇综述性文章,通过检索了三个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 和 Scopus®)中关于单开口RASP的文献并分析其结果10


研究结果发现:


与开放式单纯前列腺切除术(OSP) 和多端口 (MP) RASP 相比,单开口RASP估计失血量有所减少;


与OSP相比,单开口RASP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LoS) 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单开口RASP术后主观和客观功能结果令人满意,与 OSP 和 MP RASP 相当;


经膀胱入路是单开口RASP最常见的入路方式。


未来与展望


单开口RARP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2019年我国学者发表了亚洲首例经腹腔单开口RARP,并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良,使其得以常规开展。同时国内也有中心提出了腹膜外改良单开口方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达芬奇SP纯单开口平台的问世,近两年国内外已有完全后入路前列腺根治术成功的报道。同期也在da Vinci SP、部分国产单开口机器人平台开展了初步探索。这些研究表明,对于部分特定患者人群,单开口RARP安全可行,且在术后康复、尿控与性功能恢复及社会经济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可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图1.png

图2.png图3.png





图片来源自《Single-port Transvesical Robot-Assisted Simple Prostatectomy: Surgical Technique and Clinical Outcomes》11



参考文献

1. Siegel RL,et al. CA Cancer J Clin.2022;72(1):7-33.

2. Xia CF, et al. Chin Med J(Engl).2022;135(5):584-590.

3. 郑荣寿等.中华肿瘤杂志.2024;46(3):221-231.

4. Sekhoacha M, et al. Molecules.2022;27(17):5730.

5. 赵强等.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23;44(3):161-166.

6. Binder J,et al.BJU Int . 2001;87(4):408-10.

7. Galfano A,et al.Eur Urol,2010;58(3):457-461.

8. Rosenberg JE,  et al.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0;8(8):CD013641.

9. 赵浩辰等.中华外科杂志.2024;62(2):116-121.

10. Ditonno F,et al. World J Urol . 2024;42(1):98.

11. Roxana R,et al.Eur Urol . 2024;85(5):445-45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