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敦金,张丽姿,毕石磊等,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广东省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母胎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粤港澳母胎医学高校联合实验室
1 蜕膜缺陷、滋养层细胞异常侵袭导致PAS发病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
PAS的主要病理特征是绒毛细胞以不同程度侵入子宫肌层。然而,由于胚胎着床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加之PAS的病因错综复杂,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蜕膜组织异常变化、滋养层细胞的过度侵袭以及多种细胞免疫调节失衡等多个层面。PAS患者的高危因素往往与子宫内膜损伤有关,包括剖宫产、人工流产和子宫内膜发育不全等。研究指出,在PAS患者中,胎盘植入的部位,尤其是子宫瘢痕组织,出现了血管生成和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具体而言,植入部位的子宫内膜细胞缺失,导致抗血管生成因子 和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调节失衡。此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在瘢痕组织中的缺失也促进了滋养层细胞的过度浸润[4]。学者们认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胎盘植入的发生。然而,关于PAS患者中滋养层细胞与蜕膜细胞相互作用的变化机制,以及蜕膜细胞缺陷在PAS中的细胞间“通讯”如何进行,目前仍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PAS的病理过程,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由于人类研究伦理限制和缺乏良好的PAS动物模型,以往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细胞模型进行探索。然而,近些年,随着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空间转录组测序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入研究PAS及其发病机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Ji等[5]通过结合单细胞转录组与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揭示了PAS患者子宫肌层被滋养层细胞的3种亚群侵入,特别是绒毛外滋养层细胞。研究发现,PAS患者的滋养层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免疫细胞的基因表达与免疫和炎症相关,滋养层细胞主要增强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和EB病毒诱导蛋白3(EBI3)信号通路,对于绒毛外滋养层细胞免疫逃逸至关重要。子宫肌层区域的平滑肌细胞表现出上调的免疫调节标志物,如CD274、HAVCR2和IDO1,其中CD274的表达在PAS侵入的平滑肌中得到了验证。Afshar 等[6]创建了PAS患者细胞图谱,发现胎盘植入部位和对照组的转录谱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也存在于同一个患者胎盘植入部位和非植入部位。在所有细胞类型中,内皮-基质群体在基因表达方面表现出最大的差异,如 COL3A1、EGFL6、HGF的变化、以及与促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如DLK1和PECAM1。Ma等[7]利用单细胞 RNA 测序技术,对PAS胎盘侵袭部位和正常部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侵袭性 PAS 胎盘的病理表现,并发现了一条从原始滋养层细胞 (CTB) 到 EVT 的增强分化途径,该途径通过 LAMB4+ 和 KRT6A+ CTB 实现。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 PAS 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并为未来靶向转化研究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2 分子诊断技术在PAS中的探索
如何实现对PAS患者在分娩前的准确诊断,以及如何预测PAS患者的分娩结局,一直是临床研究关注的焦点。在PAS的预测与诊断领域,分子诊断技术正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循环滋养层细胞(cTBs)检测、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以及血清微小RNA(miRNA)检测等分子诊断手段,为PAS的早期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可能性。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望显著提高PAS的早期识别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项研究通过开发基于纳米结构的微芯片(NanoVelcro芯片),成功从母体血液中富集和检测到循环滋养层细胞(cTBs),特别是cTBs的聚集体,为PAS的分娩前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检测工具。该技术在区分PAS和非PAS方面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性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2(整个妊娠期)和0.924(早期妊娠),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8]。另一项研究则聚焦于PAS患者血浆蛋白表达的差异,通过SomaScan蛋白质组学平台分析,研究人员发现PAS患者血浆中存在多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包括炎症因子、血管重塑相关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等。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与血管生成、侵袭和炎症等通路相关,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PAS患者血浆中独特的蛋白表达谱,还为PAS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结局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他的研究旨在寻找PAS的血清miRNA生物标志物,通过miRNA微阵列筛选和定量逆转录-
3 影像学在PA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超声检查仍是分娩前诊断PAS的一线方法。既往有剖宫产史的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影像组学模型能够自动提取和分析影像学特征,为PAS的诊断提供更精确、客观的依据。一项研究招募了 512 例临床疑似 PAS 的孕妇,并对她们进行了 T2 加权
4 基础与临床转化面临的困难
成功的妊娠无论是孕产妇机体、胎盘局部等方面均发生巨大的变化,研究妊娠改变多数是研究胎盘局部变化。PAS的发病机制也涉及多方面因素,包括滋养层细胞侵袭、蜕膜组织异常和免疫调节失调,以及子宫肌细胞是否参与尚不十分清楚。PAS有效动物模型的建立、利用先进的技术(如空间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等)深入探索PAS的发病机制,为PAS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尽管cTBs检测、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和血清miRNA检测等分子诊断方法显示出潜力,但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尚未广泛普及,其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妊娠阶段的稳定性、敏感度和特异度仍需进一步验证。目前大部分医院PAS的术前诊断仍以超声、MRI为主,由于高级影像技术的高成本与潜在的经济效益分析不足,影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既往PAS诊断标准的差异性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比性。此外,缺乏对特征的全面测试和数据公开,限制了模型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开发和验证结合临床特征、分子标志物以及超声、MRI等不同影像学方法的多模态融合技术,提高PAS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仍十分必要。建立数据共享平台,促进跨研究的数据整合、分析和合作,有利于加速PAS相关研究的进展,从而降低PAS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5 展望
PAS 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并发症,给母儿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降低 PAS 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加强基础研究、开发新型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建立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加强患者教育和健康管理等[19-22]。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PAS 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未来,通过将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有望有效降低 PAS 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母儿安全。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年10月 第40卷 第10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