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冠脉介入治疗领域迅速发展,已成为了冠状动脉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8月30日-9月02日,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4)在英国伦敦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戴宇翔教授就腔内影像学指导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前沿进展以及个性化心血管护理等内容分享见解,启迪临床诊疗。
医脉通:随着冠心病介入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冠状动脉腔内影像学逐渐成为辅助医生完成介入诊治的一把利器。请您介绍下,面对哪些临床情况时医生应该考虑应用腔内影像学指导?其在冠脉介入治疗中具有哪些指导作用?
戴宇翔 教授:
长期以来,
对于冠脉介入治疗,腔内影像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需要判断与此次急性发作相关的靶血管和靶病变。仅根据冠动造影提供的信息通常难以准确判断;血管急性闭塞、存在血栓,或者急性闭塞与急性心梗相关等情况除外。但是,往往一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由于斑块破裂、侵蚀,或者自发夹层等原因所致。此时,腔内影像可用于识别导致ACS的具体血管及斑块病变,从而更好地理解发病原因。
其次,对于左主干分叉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单纯靠冠脉造影来判断左主干靶血管直径经常会被低估。通过
另外,对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或高阻力病变,即CHIP病变,腔内影像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导丝通过后需要判断其是否完全处于真腔中,是否有一段在假腔,是否存在血肿,以及采用何种介入治疗策略(药物球囊扩张or支架植入),腔内影像都能够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持。同样,对于高阻力病变,腔内影像能够准确评估其钙化环的弧度及厚度,为病变预处理提供指导。预处理后,腔内影像评估对于决定是否能够实施支架植入,以及支架植入后处理或优化处理以改善预后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腔内影像已经成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睛”,在病变诊断、治疗策略制定以及支架植入后优化方案制定等方面,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是介入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医脉通:请您谈一谈,在本次ESC大会上,有哪些冠脉介入诊断与治疗相关的进展值得关注?对临床实践中冠脉疾病患者的管理会带来哪些启示?
戴宇翔 教授:
2024 ESC大会上,在冠脉介入领域,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工智能(AI)技术在非侵入性诊断中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AI结合冠脉CT,以更早期地识别斑块特征、评估高危斑块以及识别影像学上的炎症特征。近年来,AI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在冠状动脉CT影像和无创影像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AI技术,临床医生可以了解肉眼难以识别的超微结构特征,例如早期不稳定斑块,为临床策略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本届大会上,冠心病领域的另一个焦点话题是炎症相关风险。残余胆固醇风险和残余炎症风险被认为是当前二级预防已经良好实施的情况下,仍然导致不良事件的重要潜在原因。第一,对于残余炎症风险,早期研究已表明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直接关联,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然而,针对炎症的直接药物治疗在近十年来才取得较好发展。多项研究,例如对针对白介素-1β(IL-1β)单克隆抗体卡那单抗(Canakinumab)的CANTOS研究,以及针对
另外,在早期无创检测冠状动脉炎症方面,国内外学者广泛探讨了如何通过冠脉周围脂肪影像特征挖掘更多早期炎症检测指标,而不仅限于通过传统的血清C反应蛋白去了解全身炎症状态。对于没有明显冠心病的患者中,通过冠周脂肪衰减指数(FAI)的变化,可以评估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的炎症因子以及炎症状态,预测心血管事件。这提示我们冠脉血管慢性炎症在冠心病或者心血管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医脉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个性化心血管护理(personalising cardiovascular care)”,聚焦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个性化治疗降低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您认为,在冠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该如何进行个性化心血管护理?
戴宇翔 教授:
当前的治疗策略已经越来越多地从基于指南推荐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向个性化治疗转变。个性化治疗实际上与精准医疗密切相关。精准医疗的实施依赖于对各类疾病的多组学研究,不仅涵盖了疾病检测和诊断,也包括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急针对性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对于冠心病患者,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其主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在不同患者中可能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此外,冠心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脂质代谢异常或内皮功能障碍相关的基因变异。因此,在对这一类患者进行治疗时,基于其基因组特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此外,临床中常遇到冠脉CT影像显示患者存在中度狭窄,但同时可能伴随高危斑块形成或冠周脂肪显著衰减的情况,提示冠周炎症可能显著。对于此类患者,单纯依赖功能学评估可能不足以全面了解其远期预后或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FAME系列研究等多项临床试验已验证,基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的评估是对稳定性冠心病是否需要介入治疗的公认评价标准。然而,对于FFR正常的患者,如果存在高危斑块或短期内可能出现斑块破裂的特征,则仍需加强干预,以降低未来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在药物治疗方面,个体化管理趋势愈发明显。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及降脂治疗均体现了这一理念。抗血小板治疗的常规方案通常为
本届大会大力倡导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化管理,彰显了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各个领域逐渐深入的趋势。这一理念反映了近年来医学领域对个体化治疗的日益重视,旨在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管理策略。
专家简介
戴宇翔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FESC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医苑新星杰青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学组秘书兼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信息化学组委员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委副主委
国家卫计委心脏介入培训导师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重症代谢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委会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生物活性小分子专委会委员
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市医苑新星杰青计划。先后于National Science Review,Advanced Science,ACS Nano,Science Bulletin,JACC interven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6项,累计转化330余万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