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速递 | 专病门诊指导下的抗精神病药减量,复发风险如何?
2024-10-18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导读


在专病门诊的指导下,6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得以在6个月内有效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从466mg氯丙嗪当量减至220mg氯丙嗪当量,并在12个月时保持病情稳定。减量方案详见正文。


复发主要发生在药物剂量较低时,低于0.9倍限定日剂量(DDD)时已经比较危险。未来的减量方案可考虑早期快速减量,随剂量逐渐接近0.9DDD而降低频率和减小幅度,至0.6DDD附近时更加谨慎。


复发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对抗精神病药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不确定是否有必要吃药”是患者谋求减停药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复发从反面向患者展示了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应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人要求,丹麦卫生部门于2018年设立减药门诊,为患者提供专业的抗精神病药减量服务。简言之,患者由专科或全科医生转诊而来,在专病门诊的指导和监测下进行为期6个月的门诊减药,随后回到原专科或全科医生处继续治疗。


一项10月15日在线发表于Psychol Med.(IF 5.9, Q1)的研究[1]中,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院Alexander Nøstdal等针对来自该减药门诊的88名患者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重点评估了这些患者一年内的复发情况及症状、功能、药物副作用方面的获益。


研究简介


作者在今年6月发表的另一项研究[2]中报告了这一组患者减停抗精神病药的动机。其中,药物不良反应和不确定是否有必要用药是最主要的动机,其他包括对药物长期影响的担忧、不认同诊断、疗效不佳、因服药而感到耻辱。


经过全面的基线检查及医患共同决策,患者进入标准化的抗精神病药减药程序,原则上每四周减量一次,幅度为入组时剂量的10%,具体手段包括切割药片、隔天服药、减少长效针剂注射剂量等,同时密切监测复发迹象。


患者每四周复诊一次,后续的减量决策视病情评估结果而定:一旦出现中度病情进展(定义为PANSS总分增加10分),建议继续使用当前剂量,直至下次评估;一旦出现重度病情进展(定义为PANSS总分增加15分),建议增加抗精神病药剂量或换药,并停止继续减量。


研究者评估了受试者在随访6个月(即减量程序结束时)和12个月(即减量程序结束6个月后)时的复发情况,以及药物减量的实际成效。复发定义为症状负担显著加重、社会功能明显受损、被收入精神科病房、自杀未遂或出现暴力事件。


研究结果


88名患者中,78人在12个月后的治疗结果已知,70人完成了6个月的减量程序和共计12个月的随访。


进入研究时,整个样本的抗精神病药平均剂量为409(±306)mg氯丙嗪当量,随访12个月时降至255(±236)mg氯丙嗪当量。9名(10.2%)患者完全停用了抗精神病药,并在随访结束时保持病情稳定。


随访6个月时,22名(27%)患者复发;12个月时,29名(37%)患者复发。复发以症状恶化(18人)和入院治疗(10人)为主,12个月内均有发生。23例复发出现在抗精神病药剂量<0.9倍限定日剂量(DDD)时,17例出现在<0.6DDD时。大多数复发患者的病情在治疗后趋于稳定,症状严重度及功能水平恢复到了基线水平。


图1 未复发(实线)与复发(虚线)患者的功能变化;预防复发可能是保全精神分裂症患者功能的重要前提之一


基于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和PANSS,未复发患者不仅实现了成功减量,还获得了功能的提升和症状的改善。复发患者的功能和症状获益不明显,抗精神病药的剂量也没有显著变化。


基于副作用评定量表(UKU),未复发患者的总分及所有分量表得分均显著改善,提示药物副作用负担全方位减轻。即便是复发患者,总分及精神、自主神经、其他症状分量表的得分也显著改善。


基于服药态度问卷(DAI),基线时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的态度无显著差异,但前者在6个月后有所改善,显著优于未复发患者。


如何解读上述结果?


上述结果提示,在专病门诊的指导下,6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在6个月内有效减少抗精神病药的剂量,从466mg氯丙嗪当量减至220mg氯丙嗪当量,并在12个月时保持病情稳定,功能水平有所改善,药物副作用负担显著减轻。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尝试减停时出现了波折,包括症状加重甚至入院,但此后症状及功能恢复良好。


这些患者的复发主要出现在抗精神病药剂量较低时,低于0.9DDD时已经比较危险。这一结果支持采用Horowitz等提出的双曲线减量法。未来的减量方案可以考虑早期快速减量,随着剂量逐渐接近0.9DDD而降低频率和减小幅度,至0.6DDD附近时应更加谨慎。尤其是针对服药剂量较高或治疗时间较长的患者,建议将整个减药周期延长至数年,以便让大脑逐步重新适应较低的拮抗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复发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对抗精神病药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善。本文作者认为,“不确定是否有必要吃药”是患者谋求减停药物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复发从反面向患者展示了药物治疗的必要性,可谓宝贵的人生启示,有助于其做出日后继续治疗的决定。


本项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随访时间较短、专病门诊患者的代表性不足等。此外,本项研究未能建立有效的复发预测模型。作者希望未来样本量更大、统计效能更强的研究能揭示更好的预测模型,以指导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策略。


文献索引:Nøstdal A, Hilker R, Halgren C, et al. Deprescribing antipsychotic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findings from a specialized clinic. Psychol Med. 2024 Oct 15:1-10. doi: 10.1017/S0033291724001910.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940279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