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发教授谈白血病:从传统疗法到个性化医疗的跨越之旅丨2024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
2024-10-17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于10月11日至13日在苏州国际会议酒店举办。自2008年以来,由阮长耿院士发起的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已成为苏州血液学科的品牌学术活动,成为了苏州在血液学领域的一张名片。每年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苏州,交流科研成果,展望学术前沿,每年的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已经成为了国内血液学界的一件盛事。会议期间,医脉通诚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刘启发教授接受采访,分享白血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医脉通:近年来白血病的治疗领域有哪些新趋势或突破?这些新进展如何改变了我们对白血病治疗的传统认知?


刘启发教授


关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和趋势。首先,精准诊断在指导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重要。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已结合微小残留病(MRD)检测,以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危险度和治疗反应,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在治疗手段上,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新的靶向药物。例如,TKI、FLT-3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等新药物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选择。


免疫治疗同样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抗体疗法,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都有相关抗体的应用;另一方面,CAR-T细胞治疗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表现尤为成功,国内也在积极探索其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此外,传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也在不断优化。随着对预处理方案、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防治以及相关并发症管理的改进,无论是全相合供体、无关供体还是单倍体供体的移植效果均有了显著提升。


医脉通: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个体化治疗在白血病中逐渐受到重视。您认为个体化治疗在白血病治疗中应如何实现?


刘启发教授


精准医疗的核心在于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它强调在整体化的框架下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急性白血病为例,我们的治疗策略包括化疗、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形成一个整体的治疗体系。然而,不同患者因其独特的生物特征和病理状态,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有机结合,这就是我所提到的“整体中的个体化治疗”。


在整体治疗思路中,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某些患者可能表现出特定的靶基因,而另一些则不具备。这时,在选择靶向治疗时,我们会优先考虑对有靶点的患者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而对没有靶点的患者则无需使用这些药物。以CAR-T细胞疗法为例,它并不适合所有患者,我们必须依据患者的个体特征,比如抗原或靶点的表达情况,来决定是否给予这种治疗。


此外,干细胞移植仍然是治疗急性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此类移植。我们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风险等级和治疗反应,最终决定是否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这充分体现了精准医疗的个体化原则。


医脉通:作为在血液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您如何看待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在白血病治疗中,基础研究如何推动临床实践的进步?


刘启发教授


对于中国的临床医学而言,虽然我们的医生在治疗手段上并不逊色于国外,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以白血病的精准诊治、靶向药物和CAR-T疗法的出现为例,这些新方法的成功依赖于基础研究的进展。否则,我们将始终处于追赶的状态。


近年来,国内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痛点。特别是在肿瘤治疗领域,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愈发突出。随着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未来我们有望实现更多原创性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医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医学研究的发展。基础医学为临床医学提供新的理论和观点,推动其进步;同时,临床实践中的需求也反过来促进基础医学的发展。这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将推动我们整体医学水平的提升。


1729158025449784.jpg

刘启发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院院长、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学科带头人、终身教授

北京陆道培血液病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亚太地区血液学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细胞研究与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和细胞治疗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血液肿瘤首席专家

从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血液肿瘤的诊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工作,曾在日本东京自治医科大学作为客座研究员进行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

在白血病的分子发病机理、肿瘤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防治等领域做出较大成绩。

曾先后主持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863计划,10项国家自然科学包括重大/重点项目和 20余项省部级课题的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5项。

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包括:NCB, STTT, Lancet Oncol/Haematol, JCO, PNAS, Blood, JHO和Leukemia等SCI期刊250余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