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2024 ESC)在英国伦敦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多项肺血管病领域相关研究重磅发布。肺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肺血管疾病,其危害较大,患者预后较差。为进一步了解肺血栓相关内容,医脉通特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学部郭豫涛教授进行专访。郭教授详细地介绍了,目前常用的肺血栓治疗策略、本届ESC肺血栓相关进展及个性化诊疗等,以分享真知灼见,启迪临床诊疗。
作者:Xuemei Guo
医脉通:现在,肺血管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关注。在肺血管疾病中,肺血栓是对患者伤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请您介绍一下,肺血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郭豫涛教授:
目前,肺血栓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三种:①抗凝治疗;②溶栓治疗;③介入治疗。其中,介入治疗又包括血栓抽吸等。
抗凝治疗是肺血栓的基础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和复发,同时促进机体自身纤溶机制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一旦明确急性肺血栓,宜尽早启动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部分或全部血栓,恢复肺组织再灌注,减小肺动脉阻力,降低肺动脉压,改善右心室功能,减少严重患者的病死率和复发率。但溶栓治疗或可增加出血风险,用药前应充分进行评估,必要时做好
介入治疗的目的是清除阻塞肺动脉的栓子,以利于恢复右心功能并改善症状和生存率,主要包括经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同时进行局部小剂量溶栓。
医脉通:本届ESC大会上,您关注了哪些肺血栓方面的相关进展?针对肺血栓的诊疗,是否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技术或新方法?这些新技术或新方法对临床实践会有哪些影响?
郭豫涛教授:
本届ESC大会关于肺血栓的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肺血栓流行病学相关研究。本研究数据来自美国肺血栓住院患者数据库,旨在调查2016-2019年3年间因肺血栓住院的0-19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肺血栓患病情况。研究显示,在0-19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肺血栓的发生率呈U型,且17-19岁年龄段青少年的肺血栓患病率最高,约为每10万人7-13例。研究提示,应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情况。
第二,肺血栓疾病特征相关研究。肺血栓患者可能会合并一些其他情况,使肺血栓处理更为复杂。在本届ESC年会上,来自英国临床研究数据库的一项研究对5万多肺血栓入院患者进行探究,且其中4000多例患者为抗凝治疗3个月后再发血栓患者。研究创建了一个评分工具,以帮助临床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抗栓治疗策略。
第三,肺血栓患者出血风险相关研究。本研究纳入来自德国国家肺血栓住院数据库的患者,旨在探究肺血栓患者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等特殊情况。研究显示,肺血栓合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约为0.3%,且患者的风险较高,约10%的患者可能会死亡。此外,研究还证实,合并症、高龄及女性为肺血栓合并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第四,肺血栓合并症相关内容。肺血栓患者通常合并房颤、冠脉病变、肿瘤及糖尿病等,合并其他疾病时,患者的溶栓治疗、出血风险均增加。
第五,机械取栓(介入治疗)相关研究。《2019年ESC/ERS
Flowtriver是第一个被FDA批准用于肺血栓治疗的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在本届ESC年会上,也介绍了Flowtriver正在进行和即将完成的一些研究,包括在急性肺血栓患者中使用Flowtriver及相关导管进行溶栓治疗,以及机械取栓与单纯抗凝治疗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或分别在今年年底或2026年公布。另外,本届ESC年会还发布了,在高危肺血栓患者中,Flowtriver和抗凝治疗对比的研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这些RCT研究的发布,或将影响2026年版ESC/ERS急性肺栓塞指南的更新。这将中危患者到底应该进行积极机械取栓还是溶栓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医脉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您认为,这些先进技术会对肺血栓的研究及临床诊疗带来哪些影响?
郭豫涛教授: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前面提到的美国住院患者数据库、英国临床数据库及德国国家住院数据库均为国家级别的大数据。这种肺血栓登记数据库的建立,均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观察肺血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合并症特点等。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利于临床医生进行肺血栓治疗策略的选择,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例如,临床医生可借助人工智能创建肺血栓相关模型,包括肺血栓治疗3个月后患者到底会不会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CKF)等,以更好地预测患者的转归,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或治疗肺血栓。
医脉通:本届ESC大会的主题是“personalising cardiovascular care”。对此,您有何见解?对于肺血栓,应如何做好患者的个体化管理?
郭豫涛教授:
本届ESC年会的主题是“personalising cardiovascular care”,在肺血栓领域同样有所体现。在临床实践中,要个体化地认识肺血栓患者的风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并进行个性化防治。这三个环节,均需要一些创新技术的驱动,以达到或实现个体化防治的目的。对肺血栓防治,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刚才提到的FlowTriever创新技术(机械取栓),以及英国临床数据库相关研究建立的抗凝治疗三个月后的再发血栓风险评分,其大约囊括了十几项危险因素,或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应延长抗凝治疗。基于这些研究证据,我们可以评估患者应在3个月之后结束抗凝治疗还是延长抗凝治疗;或者是直接对中危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等,为肺血栓个性化防治提供依据。
相关链接:ESC中国之声丨郭豫涛教授团队:mAFA扩展试验结果发布——mAFA App应用与检出房颤患者后持续进行心律监测独立相关
专家简介
郭豫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 肺血管及血栓性疾病科主任
专业方向:心血管血栓性疾病
美国心脏学学会荣誉委员,欧洲心脏病协会荣誉委员,美国心脏病协会/卒中协会专业会员,欧洲心脏病协会血栓分会委员,中华老年保健研究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预防医学组委员, 中华医师协会高血压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
Thromb Haemostat责编;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国际责编;Clinical Cardiology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Practice编委;Frontiers in Physics编委;Thrombosis-Frontiers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编委;Arrhythmia & Electrophysiology Review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rt Rhythm编委;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
在JACC,Eur Heart J,Chest,Int J Cardiol,JAMA Network,NPJ digital medicine,Digital Health等发表英文150+余篇,SCI它引 6368次,H因子32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