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神经内分泌癌(NE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高度侵袭性及临床表现复杂的特点,为NEC患者的生存预后带来了巨大挑战,NEC患者也亟需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靶向DLL3的T细胞衔接器在NEC中的研究探索观察到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为NEC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曙光。医脉通特邀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安文教授接受采访,围绕NEC靶向DLL3的新型疗法进行探讨,分享NEC的治疗新进展。
枯木逢春:DLL3靶点引领NEC的治疗革新
医脉通: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目前的治疗选择较为有限,治疗手段多依赖于化疗,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满足。但近年来,DLL3靶点成为了NEC的明星靶点,多种靶向DLL3的新型疗法均在积极探索中,那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DLL3靶点能够掀起NEC的革新浪潮?
刘安文教授:神经内分泌癌(NEC)是一种罕见的异质性肿瘤,包括小细胞和大细胞型,可发生于多种器官。NEC的原发部位以肺部最为常见,肺内NEC包括小细胞肺癌(SCLC)以及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L);肺外NEC(epNEC)整体占比较低,其中以胃肠胰(GEP)NEC最为常见。但无论是肺内NEC还是epNEC,该类疾病均展现出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的特征,且NEC患者在诊断时近70%已伴有远处转移,伴远处转移的NEC患者中位生存期普遍不足一年,5年生存率仅为2.6%[1]。晚期NEC患者目前的治疗选择十分有限,大多数患者的一线治疗仍以传统化疗手段为主,其中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近年来虽有免疫治疗加持,但中位总生存期也仅为一年多,而二线及后线治疗所带来的获益更为有限[2,3]。因此,NEC患者目前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亟需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改写当前的治疗现状。
为助力NEC患者实现更加精准的治疗,应基于NEC的分子异质性和异常信号通路积极探索新疗法。其中,DLL3成为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针对NEC的药物研发靶点。DLL3是Notch信号通路的抑制性配体,在NEC细胞表面具有普遍且较高的表达。有研究显示,DLL3在85%-94%的SCLC细胞表面异常表达[4];在37%-80%的LCNEC-L中也具有异常表达[5-8];此外,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76.9%的GEP-NEC患者也表达DLL3[9]。与此同时,DLL3在正常细胞表面几乎没有表达,这使得DLL3作为潜在NEC特异性靶点的同时能够从理论上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在研的靶向DLL3的治疗药物从机制上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靶向DLL3的ADC药物,其中以Rova-T为最早进入临床研究的代表,其作用机制与其他ADC相似,即通过药物中的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的DLL3抗原结合,经过内吞作用,耦合器裂解,然后释放细胞毒药物杀灭肿瘤细胞。虽然Rova-T在I期临床研究中在后线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展现出令人期待的疗效,但后续的两项III期研究并未达到预期疗效终点,目前Rova-T已中断研发,其他靶向DLL3的ADC药物尚在I期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索。近年来,多个靶向DLL3的嵌合抗原受体(CAR)疗法也陆续开始研发,目前正处于临床I期,其对于NEC治疗的效果仍有待后续数据验证。而最受瞩目的应当为靶向DLL3的T细胞衔接器(TcE),这类药物的一条臂可以和DLL3结合,另一条臂可以和T细胞结合。通过同时结合表达DLL3的肿瘤细胞以及T细胞,它能够迫使肿瘤细胞和T细胞拉近距离,形成邻近连接。此时,T细胞释放的细胞毒性物质就可以达到肿瘤细胞的定向杀伤效果。与此同时,它还可能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在肿瘤细胞周围形成炎症环境,进一步扩大药物对表达DLL3的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10,11]。多款靶向DLL3的TcE目前在中国已进入II、III期研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为神经内分泌癌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细数进展:见证靶向DLL3的T细胞衔接器发展之路
医脉通:目前,靶向DLL3的T细胞衔接器为NEC患者带来了生存新希望,那么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T细胞衔接器在NEC中的研究进展以及关键研究数据?
刘安文教授:目前,多个靶向DLL3的T细胞衔接器已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展现了其在NEC治疗领域的潜力。其中,Tarlatamab为一种新型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BiTE),同时靶向DLL3和CD3。去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公布了II期研究DeLLphi-301的结果,在研究纳入的既往经治ES-SCLC人群中,中位治疗线数为2,10mg剂量组ORR为40%,中位PFS为4.9个月,中位OS为14.3个月;100mg剂量组ORR为32%,中位PFS为3.9个月,中位OS尚未达到[13]。Tarlatamab 10mg组与>10mg组疗效相当,但10mg组安全性更佳,且两项备受关注的不良事件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和ICAN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更低。基于其II期临床研究结果,Tarlatamab已获FDA加速批准,为靶向DLL3药物在SCLC治疗领域的探索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Tarlatamab虽在SCLC中展现出良好效果,但目前尚缺乏LCNEC-L和epNEC相关研究数据,这对两类更加缺乏有效治疗的NEC患者无疑是一件憾事。
由勃林格殷格翰研发的obrixtamig(BI 764532)是一种IGg样T细胞衔接性双特异性抗体,可诱导患者自身的T细胞杀伤表达DLL3的癌症细胞。在DLL3阳性细胞和异种移植模型中,obrixtamig已表现出潜在的临床前抗肿瘤活性。obrixtamig的首项人体试验(NCT04429087)在SCLC之外同时纳入了LCNEC-L和epNEC患者,并在三类既往经治的NEC患者中均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疗效。
2023年WCLC大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26日,共107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剂量obrixtamig,其中99例患者疗效可评估。在剂量水平≥90 μg/kg时,39例SCLC患者的ORR为26%,DCR为51%;5例LCNEC患者的ORR为60%,DCR高达100%[14],显示出obrixtamig在SCLC和LCNEC-L这两类肺神经内分泌癌亚型中的良好疗效。今年召开的WCLC大会进一步公布了obrixtamig在LCNEC患者中的研究数据,截至2024年2月21日,在13例可评估的LCNEC患者中,整体ORR和DCR分别为54%和77%;在剂量水平≥90 μg/kg时,10例患者的ORR和DCR则分别达到70%和90%,展现出与既往报告数据一致的高缓解优势[15]。此前,2024 ENETS大会也公布了obrixtamig在epNEC的更新数据。截至2023年11月17日,143例患者疗效可评估。当剂量水平≥90 μg/kg时,56例epNEC患者的ORR为26%,DCR为45%。进一步根据epNEC原发部位区分,可以看到obrixtamig在GI-NEC、GU-NEC、以及原发部位不明的NEC的ORR分别为22%、40%、以及17%,在不同部位epNEC中均展现出较好的疗效。根据在安全性方面,obrixtamig治疗晚期/转移性DLL3表达阳性的NEC患者整体安全性良好,CRS绝大多数为1-2级,可通过标准支持治疗进行管理[16]。
总体而言,同为DLL3/CD3双抗的obrixtamig在其首项人体试验中,在更为广泛的NEC人群中展现出优异的治疗疗效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在给药频率方面,obrixtamig在临床研究中设计的给药间隔为Q3W,相较于Tarlatamab的Q2W有望为患者带来更为便捷的治疗。同时基于obrixtamig在NEC中令人振奋的初步效果,其用于NEC患者的II期剂量选择试验DAREON-5研究也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开展,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不懈探索:凝“新“聚力开辟NEC治疗新未来
医脉通:T细胞衔接器在NEC中的治疗探索为我们继续探寻NEC的精准治疗策略带来了信心,那么您对NEC的未来探索有哪些期待?
刘安文教授:除开发靶向DLL3的新型药物外,目前B7-H3 ADC、Trop-2 ADC、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药物在NEC中的应用也初现成效。DS7300-A-J101研究显示,B7-H3 ADC DS-7300治疗经治SCLC患者的ORR为52.4%[17];TROPiCS-03研究显示,Trop-2 ADC
同时,将新型疗法与现有标准治疗方案相结合或许也是一种有效途径,目前多项针对免疫/化疗联合新型药物的研究探索均在积极开展中,包括联合DLL3靶向疗法、双特异性抗体、TLR7激动剂等等。但联合方案的长期疗效及应用的安全性尚需更多研究进行证实。
在未来,针对NEC的治疗,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尽可能的识别新的靶点,进而推动更多新型药物的研发;对于目前的热门靶点,有必要通过药物结构改造开发出更多具有“Me-better”潜质的“高效低毒”的药物;对于不同类型的NEC患者也应进行更细化的区分并给予相关的精准治疗探索等等。以为患者提供更为多元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小结
长期以来,NEC的治疗选择有限,患者缺乏较为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DLL3靶点逐渐成为NEC治疗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靶向DLL3的T细胞衔接器,如Tarlatamab和obrixtamig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初步的疗效和安全性,为NEC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展望未来,期待更多新型靶向疗法和联合治疗策略的探索进一步推动NEC治疗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为NEC患者创造更多生存希望。
审批号:SC-CN-15836
往期推荐
艾星浩教授:肺癌之殇——肺神经内分泌癌的疾病概况、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程月鹃教授:罕见顽疾——肺外神经内分泌癌的疾病概况、治疗现状与发展趋势
穿越迷雾,李媛教授带您一文厘清NEC病理诊断的当前挑战与未来趋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