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婷,武秀萍,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
1.DS的颅颌面表征及相应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DS患者多具有典型的颅颌面形态。二维头影测量分析得出结论:DS患者表现为前后颅底、上下颌骨、面中部均发育不足呈现骨性Ⅲ类趋势,前、后面高发育不足,上切牙前突且唇倾,前牙开牙合。然而,二维分析评估颅颌面形态存在图像失真、结构重叠及放大差异等局限性,且头影测量以蝶鞍点-鼻根点平面为参考平面,这一平面不适用于前颅底存在异常的DS患者,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 则有助于更准确获得DS患者的颅颌面形态特征。
因此,Takizawa等通过CBCT对混合牙列期DS患者的上、下颌骨体积以及颅面形态的三维分析发现下颌平面角减小,这一差异可能与其研究中前牙开牙合患者数量较少有关,提示临床医生并非所有的DS患者均会出现开牙合。除此之外,还发现了DS患者上下颌骨体积显著减小,水平向上颅底发育不足,其余发现与之前二维分析的研究结果一致。
研究发现,DS患者上颌骨生长速率与正常人群相比无明显差异,只是上颌骨长度在生长发育初期相对较短,骨骼发育异常可能是造成DS患者表现为Ⅲ类面型的主要原因。另一原因是DS患者口面部肌群张力减低,存在舌体功能及位置异常、口呼吸等不良习惯,这些又进一步影响了患者颌骨生长发育以及正常牙合的建立。可见,后天因素同样影响着颌骨的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加重颅颌面畸形,需要医生早期介入。
2.DS 的口腔表征及相应发病机制
在DS患者的口腔中,恒牙先天缺失是最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Palaska等的meta分析发现,54.6%~58.5%的DS患者存在恒牙先天缺失(不包括第三磨牙),尤其是以左下颌第二前磨牙和左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最为常见,且多为对称性缺失,与正常人群相比,DS患者缺牙数目更多,程度更为严重。由于病因不明,恒牙先天缺失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目前学者们提出了以下假说。
1) 外周神经系统和局部软骨发育异常,如三叉神经无法建立其舌支可能导致外胚层间充质牙囊的缺失,提示神经纤维的形成与牙齿形态和发育有关。
2) 发育中的牙胚末端血管化不良,如牙齿发育中血液供应的减少会导致成牙本质细胞变性,提示牙齿的正常发育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
3) 基因假说: 21 号染色体长臂上的特定区域(q22.2上的D21S55-MX1和跨越6 Mb的q22.3的一部分,包括DS染色体区域) 会导致面部异常。鉴于这些组织与形成牙齿的组织,即神经元、间充质细胞和外胚层细胞,具有共同的胚胎学起源,可以推测同一区域在恒牙发育中至关重要,但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DS患者还存在严重的口腔健康问题,包括磨牙症、
有学者指出,不良的吮吸习惯和错牙合畸形与DS患者发生磨牙症无关;但是口腔吮吸习惯可能导致咬肌、颞肌和翼肌等肌肉功能亢进,降低肌肉协调性进而加重DS患者磨牙症状。DS患者牙周病的患病率高且程度严重,但龋病发生率较低,约为正常人群的0.43倍。免疫应答的改变可能导致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病原菌的早期定植,使DS患者更易发生牙周病且主要表现为附着丧失而非牙周袋深度增加。
研究表明,DS患者表现出嗜中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以及炎性介质和蛋白水解酶如前列腺素E2、白三烯B4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增加。此外,Subramaniam等收集分析了DS患者唾液得出其自身唾液成分发生了变化,中断了龋病的发展进程。其唾液中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较高,唾液碱性程度较高,缓冲能力增强;而且DS患者唾液中变异链球菌数量减少且免疫球蛋白 A浓度较高,可以通过抑制细菌黏附,失活酶和毒素以及和其他唾液成分发挥协同作用来预防龋齿。
另外,牙齿迟萌、过小牙、牙列间隙和磨牙症也降低了龋病发生的风险。对于软组织而言,一方面,DS患者经常出现下唇裂纹和口角炎症,但是关于发生唇纹的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些学者认为这些变化与口呼吸和白色念珠菌的存在有关。另一方面,研究表明,与正常人群相比,DS患者的舌体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其颅骨发育不良而显得舌体相对较大,表现为巨舌症,而且口呼吸的存在会导致舌体干燥,患者舌背常出现裂痕和假膜。
3.治疗
尽管不同患者因个体生物学变异性表现出颅颌面生长的差异性,但是仍存在一些共同特征,需要早期干预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患儿,早期进行前方牵引预后较好;当生长发育停止后,为了追求面部美观协调,可以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达到改善生理功能和美观的要求。当然,正畸腭板治疗也是口颌面部管理(orofacial regulation therapy,ORT)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既可以改善口腔运动功能,又可以改善发音。
然而,单纯的腭板治疗并不足以完全改善DS患者症状,仍需要一些辅助治疗手段,如物理疗法、语音训练等。唐氏综合征患儿学习语言缓慢,而早期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是儿童基本的健康指标,因此唐氏综合征儿童进行早期语言技能训练至关重要。
Stojanovik等让患者监护人与语言治疗师配合一起进行36个月以下DS患儿的早期干预,患儿每周练习3~6次,时长总计每周1 h,持续10周,初步表明早期干预可以提高患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腭电图(electropalatography,EPG),即一种可以用来识别舌头和硬腭接触位置的设备,其应用可辅助语言治疗师纠正患儿的语言障碍。
当口腔医生接诊到与DS相似的口腔-颅颌面特征的患者时,应建议其至综合型医院检查是否存在DS相关的其余全身症状,进一步进行生化及基因检测,确诊后对患者进行口腔综合管理及全身系统疾病的综合治疗。口腔综合管理以维护口腔健康和预防为主,预防以预防牙周疾病为导向,包括口腔护理、常规检查及使用
针对因牙酸蚀症和牙本质发育不全易患龋的DS患者应及时进行龋病治疗并推荐首选全冠修复;若龋病进一步发展至牙髓,应先作牙髓病治疗,再行充填修复,但应避免对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DS患者进行牙髓治疗。针对恒牙先天缺失的DS患者,可以行可摘式功能性间隙保持器维持乳牙列或混合牙列的缺牙间隙以及恢复患者咀嚼功能。
口呼吸和肌肉张力降低与DS患者的颅颌面和口腔表征密切相关,因此相关的治疗也十分重要。大多数DS患者都存在进食和
有研究证实,咀嚼运动可以提高DS患者的肌肉力量,因此,咀嚼口香糖及Theratube管可以增加咬合力从而改善DS患者的咀嚼功能。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OSAS) 在DS患者中具有很高的患病率。DS患者上呼吸道解剖结构的损害增加了睡眠期间上呼吸道狭窄及阻塞的可能性,其损害包括口咽狭窄、颌骨发育不全和巨舌症。
此外,DS患者肌张力减退也会影响呼吸功能,腺样体和扁桃体肥大的存在也易导致OSAS的发生,腺样体及扁桃体切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目前腺样体/扁桃体是否需要切除以及手术时机和适应证的选择,国内外暂无明确参考标准。但是,高达73%的DS患者在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后残留OSAS,需要通过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等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治疗,这可能与DS患者颅颌面特征及其OSAS程度较重有关。
由于DS患者中存在的多种导致
在Dafsari等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强调了使用抗抑郁药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症,但并未涉及DS个体,由于DS易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建议针对DS患者进行临床试验,以评价抗抑郁药预防或延缓DS患者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的作用。
综上所述,DS患者具有特定的口腔-颅颌面特征,并且会对患者的咀嚼、吞咽和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进而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应早期进行干预,通过对儿童实行ORT来监测和纠正肌功能异常,并结合肌功能训练改善DS患者的症状,以预防和最大程度降低错牙合畸形的发生发展并改善患者的咀嚼、吞咽和呼吸功能等。
虽然患者监护人可能更关注DS患者全身其他方面的健康问题,但是口腔医师有必要向患者强调严重错牙合畸形的后果和维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此外,DS患者的心理状况应该得到医师的重视,提高患者自尊心,尽可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来源:刘婷,武秀萍.唐氏综合征的口腔-颅颌面表征及治疗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23,50(05):618-62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