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是上尿路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鉴于目前国内在ESWL的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优化、规范ESWL的诊疗操作,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结石学组和中国泌尿系统结石联盟组织国内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高水平证据的文献进行评估、总结,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充分讨论后编制此专家共识,医脉通整理其术前、术中及术后要点,以飨读者。
术中技术操作
冲击波碎石技术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操作者应接受所使用设备的专门培训,并且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焦点校准。
01结石定位(定位方式)
冲击波碎石机有 X线和超声2种定位方式。X线定位影像直观,可定位大多数上尿路结石。超声无电离辐射,可实时成像,并且可定位透X线结石。双定位碎石机,X线定位后采用超声实时跟踪有利于提高成功率,同时减少电离辐射。儿童和备孕期患者应尽量采用超声定位。若采用X线定位,应告知辐射风险并做好相应防辐射措施。
02冲击径路及
术前应充分评估,选择最佳的冲击入路。其选择原则是:①安全:尽量避开肺脏、肝脏、脾脏等重要脏器。②能量衰减最小:SSD最短,同时尽量避开积气的肠道、骨骼。
常用的冲击入路可分为经背侧入路和经腹侧入路。肾结石和髂嵴水平以上的输尿管结石,经背侧入路优于经腹侧;髂嵴水平以下的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可选择经腹侧入路。输尿管下段结石也可选择经坐骨大孔入路。
常用的体位是仰卧位和俯卧位。当选择侧卧或斜侧卧位时,可用沙袋、斜坡垫等固定身体以获得稳定、理想的冲击入路。选择体位时应考虑患者的舒适度以确保能够配合治疗。
03波源耦合
碎石前应常规充盈水囊,确认水囊内部无气泡存在,确保波源与皮肤之间有足量的耦合剂并且紧密贴合。若术中需重新调整体位,应再次确认耦合状态。
04治疗参数
● 冲击波能
不同型号的设备,其能量输出强度和范围差异较大,能量作用方式也有所不同。采用Stepwise power Ramping策略(阶梯式能量递增策略),由低至高逐渐递增能量,可在低能冲击时诱导靶器官血管收缩,从而减轻高能冲击的肾损伤。结石成分和结构不同,其初始碎裂的能量水平也存在差异。通过影像学检查预判结石成分,对选择合适的治疗能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高风险患者及儿童和>65岁的患者,应尽量以较低能量治疗并减少单期冲击次数。
● 冲击波频率
组织损伤随冲击波频率增加而增加。低频冲击的效果也优于高频。建议冲击频率不超过1Hz(60次/min)。
● 冲击次数和期数
单期ESWL的最大冲击次数因设备性能参数的差异未能统一标准,使用时应参照设备说明书。相同的设备,治疗肾结石应采用比输尿管结石更低的能量和冲击次数。建议肾结石冲击次数低于2500次/期,输尿管结石冲击次数低于3000次/期。
05术中监测
● 冲击波的中靶率
呼吸运动可导致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冲击波中靶率降低。可通过患者呼吸配合、沙袋压迫腹部、压腹带固定等方法,以减少呼吸运动的影响,提高中靶率;实时超声监测下采取手动触发模式可以提高冲击中靶率。
● 结石状态
术中应密切观察结石形态和位置的改变,超声可实时监测,X线定位建议每隔200次冲击进行观察。充分的透视有利于提高ESWL的成功率,但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成功率而持续增加透视时间。在能量递增过程中,如果结石形态和密度开始发生改变,建议维持或略高于当前冲击能量水平继续治疗;当结石主体碎裂后可逐渐降低能量完成治疗。若术中结石位置已改变,应及时调整冲击部位,必要时暂停冲击并重新定位。
● 疼痛
术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疼痛状况,若疼痛无法耐受应暂停治疗并分析原因。如无严重并发症,可通过调整冲击波路径或药物止痛后再行治疗,仍无法耐受者应及时终止治疗。
● 其他
高血压患者建议术中持续监测血压。佩戴心脏起搏器者,术中应监测心律或进行心电监护。
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几乎所有接受ESWL治疗的患者都会在术后出现血尿,且绝大部分无须特殊干预。血尿的严重程度与冲击波的能量水平、冲击次数有关。对于一般血尿患者,可鼓励其多休息,多饮水。对于少数血尿程度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和(或)伴发剧烈腰痛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尽快行B超或
无症状肾血肿发病率为4%~19%,有症状肾血肿发病率<1%。大多数肾包膜下血肿患者都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镇痛、止血、抗感染等对症处理,一般6周~6个月内血肿可以自行吸收,血肿较大伴局部压迫症状明显的患者,待血肿稳定后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抽吸,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对于保守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极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和开放引流,这取决于出血程度、潜在疾病和感染情况。预防措施包括术前严格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肾脏损伤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有无服用抗凝血药物、高血压是否控制良好,同时规范技术操作,合理选择碎石参数。
02疼痛
ESWL相关的疼痛包括:局部皮肤疼痛、冲击部位的内脏疼痛和术后排石过程中的肾绞痛。内脏疼痛的程度与碎石机波源类型、冲击位置、冲击电压等有关。ESWL后肾绞痛发生率为2%~4%,结石负荷越大,发生率越高。缓解肾绞痛的首选药物为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可作为二线选择。此外,联合α受体阻滞剂,如
03尿路感染
ESWL后菌尿的发生率为7.7%~23.5%,菌血症的发生率可以高达14.3%,尿源性
04石街
石街是ESWL后结石碎片在输尿管腔内堆积所致,发生率为4%~7%。对于无症状或无并发症的石街,可以采取药物排石保守治疗。如结石无法自行排出,应选择再次ESWL治疗(原则上以低位的龙头结石为粉碎目标,也
05其他
ESWL后邻近脏器损伤发生多为个案报道,如肝脾包膜下血肿、胰周血肿及脓肿、肠穿孔、输尿管结肠瘘、胃空肠吻合口裂开、乙状结肠血肿、肠梗阻等。确切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与冲击波的空化效应、患者的体位、冲击波的频率相关。
术后处理及随访
01术后排石
● 药物排石治疗
促排石药物包括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V型抑制剂(PDEI-5)。排石过程中肾绞痛可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进行缓解。传统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疼痛、促进排石等方面,现代研究发现以金钱草总黄酮提取物为代表的中药单体具有显著的抑石、排石、抗炎等作用。
● 体位运动排石
ESWL后适当的活动和体位排石对清除结石是有帮助的,具体方式取决于结石的体积、部位以及肾脏输尿管的解剖结构。肾上盏及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在ESWL后取立位跳跃,下肾盏结石患者可取倒立位即头低脚高位,高龄及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慎用此体位,而肾中盏结石则要求患者保持健侧卧位。马蹄肾结石的患者,可采取俯卧体位进行排石。
● 物理振动排石治疗(EPVL)
EPVL是国内研创的主动排石技术,能加速ESWL后碎石的排出,提高结石清除率;缓解输尿管结石诱发的肾绞痛。其适应证包括:直径<6mm的上尿路结石(包括腔内碎石及ESWL术后);合并肾绞痛的输尿管结石。
02近期随访
ESWL后首次复查时间为术后2~4周,可以首选超声联合
03远期随访
泌尿系结石具有高复发率的特点,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各类合并症的风险,需要按照慢病管理建立完善的远期随访流程,进行系统治疗与预防。对于无结石残留或≤4mm的临床无意义残石患者应进行至少2年的影像随访,残留碎片较大(>4mm)的患者建议接受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对结石复发高风险患者,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可以减缓结石或残余碎片的生长,在影像学复查经历36~48个月无明显进展后,可停止随访。
病因诊断与预防
尿路结石病因诊断对于制定结石预防措施有着重要意义。对所有泌尿系结石患者,建议收集结石碎片行结石矿物成分分析,在进行简单代谢评估的同时按复发风险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对于高复发风险类结石患者建议进行完整的代谢评估,必要时进行遗传学检验,力求在病因诊断基础上制定系统的治疗预防方案。
所有结石形成者,无论其个人风险如何,都应遵循一般性预防措施,包括高液体摄入量、均衡膳食营养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风险的正常化。①日饮水量以每日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