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上尿路结石的微创治疗中,围手术期感染控制包括术前患者全身情况的调整、术前菌尿的控制、合理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肾盂压力的控制以及术后感染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该专家共识由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感染与炎症学组牵头组织国内泌尿系感染与泌尿系结石微创治疗领域部分内、外科专家共同编写[1],以期达到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降低手术相关感染风险的目的,同样也是2022版《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2]中上尿路结石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更新,医脉通整理其中要点如下。
一、不同类型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感染控制方案
以HALF分类方法为框架,应对不同污染级别的上尿路结石手术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术前准备和抗菌药物应用,2022版及2023版上尿路结石患者分组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流程见下图1、2。
图1 2022版上尿路结石患者分组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图(旧版)[2]
图2 2023版上尿路结石患者分组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流程图(更新)[1]
(一)高危组(high risk,H组)
术前
上尿路结石腔内手术后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术前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有糖尿病史、免疫功能低下、肾功能不全、神经源性膀胱、术前近期有结石相关发热病史、长期留置尿路
推荐意见:基于相关文献,H组患者术前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是强调术前进行菌尿的控制。针对手术野细菌负荷较大的患者,如术前
抗菌药物选择:由于无细菌学结果指导,故需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强调一定要依据当地细菌谱和细菌耐药状况选择抗菌药物。国内参照复杂性尿路感染抗菌药物治疗推荐,应用
H组患者在全身危险因素(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吸烟、体质量指数过高和糖尿病等)和局部危险因素(菌尿)均得到很好控制的前提下,围手术期常规应用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药物预防,术后如无感染性并发症,术前单剂即可,必要时追加,原则上应用不超过48 h。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术前菌尿得到有效控制,高危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仍高于无感染高危因素的低危组患者,故应强调术中控制肾盂压力和术后高度警惕感染性发热并积极处理。
(二)无症状菌尿(asymptomatic bacteriuria,A组)
术前尿培养阳性,但患者无感染症状,也称为无症状尿路感染。在进行任何尿路黏膜有破损可能的手术和操作前,都必须进行无症状菌尿的筛查和治疗。术前尿培养阳性是泌尿系结石微创手术后感染的高危因素,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未见有关无症状菌尿治疗后病原菌转归的研究报道,抗菌药物应用疗程尚无统一观点。A组患者术前依据尿培养细菌学及
(三)低危组(low risk,L组)
患者无寒战、发热,术前尿培养阴性,不具备高危组中全身和局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L组的设定是依据《EAU指南》和《泌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手术分级中属于清洁-污染手术(ⅡA级手术)。另外,手术中会遇到输尿管狭窄导致输尿管镜上镜困难或拟行输尿管软镜手术前短期预留输尿管支架≤2周的情况,目前尚无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证明短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增加二期手术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因此,专家组将非复杂结石且术前尿培养阴性的患者,短期留置输尿管支架也归入L组。
L组患者术前无需抗菌药物治疗,推荐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二代头孢菌素、磷霉素氨丁三醇或氟喹诺酮类预防,术前单剂口服、静脉均可,必要时第2天清晨追加一剂,术后如无感染性并发症则总疗程≤24 h。
(四)发热组(fever,F组)
泌尿系结石合并梗阻的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归为F组。本组患者属于感染性手术,应以引流为主。
如结石合并梗阻患者出现寒战、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均应在全身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同时积极引流,包括逆行留置输尿管支架或行经皮肾穿刺引流,并留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后期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所有针对结石的治疗都要在全身感染控制后再考虑进行。
治疗性抗菌药物选择:建议按照有无
二期手术时机:需要待感染症状及感染相关指标(体温、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
二期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选择:依据最近一次尿或血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如果尿培养和
二、术中抗菌药物的选择和给药方案
无细菌学结果可参考的情况下,国内推荐术中使用二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国际上推荐的药物范围较广,包括一、二代头孢菌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L组口服给药可取得同样的疗效和更高的经济效益比。静脉输注应在手术前0.5~1.0 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三、术中非抗菌药物感染控制方法
所有上尿路结石手术,都需要医生有熟练的手术技巧,术中遇到异常情况时及时正确判断,并进行合适的器械和耗材选择。术中应控制肾盂压力:研究结果显示肾盂压力>30 cmH2O是术后出现感染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降低肾盂压力的方式包括输尿管软镜碎石时使用输尿管鞘(UAS),并且输尿管镜直径/UAS内径(镜鞘比)≤0.75较为理想;应用负压鞘的自动灌注及重力灌注对肾内压力的控制明显好于手动灌注。术中如果发现肾积脓应立即终止手术,留置双J管或肾造瘘管引流;如果肾盏被结石占据没有空间,在尽可能保持肾盂低压的前提下,短时间内清除部分结石,再留置肾造瘘管以达到充分引流的目的,后根据引流情况择期二期取石。
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采取手术时间短、最大可能取净结石的手术方式,尤其是H组、A组、F组二期手术患者。F组患者感染控制后二期手术采用
四、术后感染早期预警与治疗
对于上尿路结石相关微创手术,即使术前使用了抗菌药物且术前尿培养结果无细菌存在,术后仍然有发生感染性并发症的可能,故术后需对感染中毒性休克高度警惕并早期预警。应充分利用感染标志物,对患者术后是否出现感染性并发症进行早期判断、积极治疗,并在出现尿源性脓毒血症后与重症监护室医生通力合作,才能减少上尿路结石手术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尿源性脓毒血症的病死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