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鹏,马永刚,吕伟波,王超,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介入外科
股动脉是体表可扪及的管径最粗的血管,穿刺和置鞘难度低,一直是神经介入诊疗的经典穿刺途径。但主动脉弓及弓上血管解剖结构不良、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等情况可能会限制经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 approach,TFA)的应用。
随着介入材料和技术革新,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pproach,TRA)已被证实相比于TFA 可显著降低出血等相关通路并发症,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但仍有1% ~5%的患者因桡动脉细小、痉挛和闭塞无法实施。在这种情况下,经尺动脉入路(transulnar approach,TUA)、经肱动脉入路(transbrachial approach,TBA)以及经颈动脉入路(transcarotid approach,TCA)等“非常规入路”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更多的通路选择。作者拟从不同入路的起源、优势、局限性及并发症方面进行综述,并对“非常规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为后续不同动脉入路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1.TFA
1951 年Bierman 等报道首例TFA 脑血管造影术。1953 年Seldinger首创经皮穿刺动脉术,该技术为通过导丝引导置管动脉,因其操作简便、创伤小,很快取代传统手术暴露血管建立通路的方式,并成功应用于TFA 中。TFA 至今仍是神经介入诊疗最常用的动脉通路。与其他入路相比,TFA 具有如下优势:(1)股总动脉是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搏动强烈,其管径粗大,不易痉挛,故穿刺成功率高;(2)TFA 经主动脉至颅内循环路径平顺,其解剖变异及异常少于上肢动脉,并可根据病变复杂程度任意选用大规格通路系统,导管支撑力足够稳定,到位容易;(3)股骨头和耻骨位于股总动脉后壁,利于压迫止血。
TFA 的局限性:
(1)TFA 需对隐私部位(腹股沟区)备皮消毒,部分患者接受度及依从性差。
(2)股总动脉位置深、动脉流速快,故压迫止血困难,出血风险高,肥胖及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甚。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与住院时间延长、输血需求及病死率增加有关。
(3)有关压迫止血和血管闭合装置(vascular closure device,VCD)在减少TFA 并发症方面的优劣性尚存争议。在出血相关并发症方面,以往研究虽提示VCD 相比于压迫止血可有效减少严重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止血时间,但因选用VCD 设备不同,止血机制及材料亦存差异,最终结果可能具有一定偏差。此外,VCD 留置体内更易引发血管闭塞和穿刺部位感染。
(4)TFA 术后患者需绝对卧床与肢体制动数小时,并忍受腹股沟受压以及其他不适感(如腰背痛、尿潴留或便秘等)。另外,因长期卧床静脉受压,血流速度缓慢,下肢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风险亦会增高。
(5)主动脉弓解剖结构异常或严重迂曲可增加TFA 手术难度及风险,同时,胸腹主动脉瘤或夹层以及髂股动脉闭塞性疾病或支架置入术后等情况亦会限制其应用。TFA 并发症发生率为1% ~ 10%。主要包括: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腹膜后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下肢动脉闭塞以及股神经损伤等。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最为常见,多可经保守治疗治愈,并于数周后自行消退。若发现穿刺部位明显渗出或活动性出血,应及时予以压迫或逆转抗凝,以防止血肿扩大进展为致死性的腹膜后血肿。腹膜后血肿相对罕见,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腹胀、腰背或下腹部剧烈疼痛以及股神经病变,严重者可因出血性休克而死亡。其治疗以液体复苏、输血等为主,若效果欠佳可行介入栓塞或手术修补。
假性动脉瘤可表现为搏动性腹股沟区肿块及听诊杂音。若直径<2 cm,可进行观察或定期超声检测;直径较大者可诱发局部感染、远端栓塞和破裂,应予以超声引导下加压、向瘤内注射凝血酶等治疗。动静脉瘘是指股动脉穿刺处与静脉之间形成的异常沟通,通常无临床表现并可自行闭合,若术后超过4 周仍未消退且伴随动脉盗血综合征、下肢水肿或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等症状,应考虑行介入栓塞、放置覆膜支架或手术修复。最后,超声或路径图引导下穿刺可降低下肢动脉闭塞和股神经损伤风险。
2.TRA
1989 年Campeau首次报道TRA 冠状动脉造影术。1993 年Kiemeneij 和Laarman研究表明,TRA 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后续心脏介入学研究报道,TRA 较TFA 可显著降低术后30 d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7.8% (39/500)比12.2%(61/501),P = 0.026]和死亡率[5.2% (26 /500)比9.2% (46 /501),P = 0.020]。其他优势包括: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缩短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高等。因此,目前国内90%以上的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均由TRA 完成。
TRA 在神经介入领域起步较晚,2000 年Matsumoto 等首次提出TRA 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理念。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完善,TRA 已逐步在多种神经介入治疗中开展,且成功率高[95.23% (1 278 /1 342)]、并发症发生率低[2.91% (39 /1 342)]。右侧近端TRA 是最常用的穿刺点,近期心脏介入学研究者提出远端桡动脉入路(distal transradial approach,dTRA)和左侧桡动脉入路(left radial approach,LRA)的概念以拓宽TRA 适用范围,现将其不同穿刺部位和侧别的优势及局限性综述如下。
右侧近端TRA 指右侧桡骨茎突近端2 ~3 cm 桡动脉搏动最强处的入路,其较远端桡动脉直径大、迂曲少。加之术者位于患者的右侧行介入操作,较左侧舒适度高且可保留传统TFA 的室内设置(如控制台和屏幕位置),故被频繁使用。
右侧近端TRA较TFA 具有一定解剖优势:(1)桡动脉走形表浅,易于识别和控制出血;(2)桡动脉周围无重要静脉和神经,可有效降低神经损伤和动静脉瘘形成几率;(3)手掌由桡、尺动脉双重供血,桡动脉损伤或血栓形成对手掌血供影响较少。
局限性包括:(1)TRA 较TFA 学习曲线更长。管径细小、解剖路径迂曲、血管平滑肌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呈高分布是TRA 穿刺较难的原因。初学者达到技术成熟需经历30 ~ 50 次造影操作。(2)桡动脉管径较小,限制了大规格通路系统的使用。(3)因Simmons系列导管头端及长度与弓上血管不匹配,经右侧桡动脉入路(right transradial approach,RRA)超选左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相对困难。(4)TRA 血管解剖变异或异常较多(如高位桡动脉、严重右锁骨下动脉迂曲等)。(5)已知桡动脉细小(直径< 2 mm)、痉挛或闭塞以及潜在需血管旁路移植术或透析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
dTRA 指经发出掌浅支后的桡动脉的入路,共有两个解剖定位:解剖鼻烟窝和极远端桡动脉即俗称的“合谷穴”。前者指拇指充分伸直时在腕和手背部桡侧一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后者可在拇长伸肌腱和第二掌骨之间夹角的顶点触及其搏动。
dTRA 的优势包括:
(1)dTRA 较近端TRA 可显著降低桡动脉闭塞率[1.7% (75 /4 324 )比5.1%(220 /4 337),RR = 0.38,95% CI:0.27 ~ 0.52,P =0.066],减少前臂缺血发生风险。解剖鼻烟窝位于掌浅弓供血分支远端,此处动脉闭塞较少会引起近端桡动脉顺向血流明显减少或闭塞,保留了近端桡动脉作为“血管旁路移植血管”的可能。
(2)dTRA较近端TRA 可显著缩短术后压迫时间[(11.85 ±1.91)min 比(20.23 ± 4.19)min,P < 0.01],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远端桡动脉位于手背侧疏松皮下间隙,位置表浅且附近骨性结构多,易于止血并可避免重要静脉受压,故骨筋膜室综合征及手部充血发生风险较低。
(3)dTRA 可提高医患舒适度。术者可避免俯身操作,减少X 射线暴露,患者手腕亦无需翻转并可始终保持休息位。
(4)dTRA 可逆行再通同侧闭塞的桡动脉或完成动静脉瘘的再成形术。
dTRA 局限性包括:
(1)远端桡动脉直径相对细小[平均直径为(1.7 ±0.5)~ (2.4 ±0.5)mm],约为近端桡动脉直径的80% ,动脉迂曲亦更频繁。dTRA较近端TRA置管成功率更低[78% (78/100)比97% (97 /100),P = 0.001],而穿刺时间[(4.1 ±2.9)min 比(2.6 ±2.4)min,P <0.01)]和学习曲线则明显增加。
(2)远端桡动脉直径虽可适配7 F薄壁鞘管以及8 F 无鞘导管,但大规格鞘管和导管的使用仍受限,使得dTRA 难以在复杂脑血管疾病中开展。
(3)远端桡动脉过细或缺如、身材过高致使常规导管长度不足的患者可能无法使用dTRA。
关于LRA 的报道多来自心脏介入病学领域,其较RRA 的解剖路径可能更有利:
(1)左侧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的路径,血管分支成角大且平顺,而右侧锁骨下动脉头臂干主动脉弓的路径呈“S”型。与导管经RRA 在降主动脉处成袢相比,经LRA 可直接滑入主动脉瓣处自然塑形,操作简便。相比RRA,LRA可减少透视时间[(533 ±502)s 比(765 ± 787)s,P < 0.01]和辐射剂量面积乘积[(45.6 ±37.2)mGy·cm2 比(59.6 ±35.5)mGy·cm2,P <0.01],学习曲线亦更平滑,适合初学者使用。
(2)LRA较RRA 血管解剖变异或异常(如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等)少。
(3)LRA 无需弓上塑形导管即可直接进入同侧椎动脉,尤为适合左侧椎动脉优势或病变的患者。
LRA 局限性包括:(1)LRA 较RRA医患舒适度低。患者左臂需始终保持仰卧位且因无法过度内收,术者距穿刺处更远,迫使俯身操作,使用长Simmons 导管(125 cm 和130 cm)或左侧dTRA可缓解。(2)LRA 使用Simmons 导管在升主动脉处置管头臂干和左侧颈总动脉相对容易,而超选右侧颈内动脉(10 /14),尤其是左侧颈内动脉成功率(1 /13)较低。
原因如下:LRA 在超选伴有Ⅱ /Ⅲ型弓、头臂干或右侧颈总动脉迂曲病例的右侧颈内动脉时,导管可因近端支撑力不足而无法到位。其次,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与左侧颈总动脉成角锐利且距离较短是导致LRA 超选左侧颈内动脉困难的主要原因。随着未来专用LRA 通路导管系统的出现,该限制亦可解除。TRA 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0.1% ~ 0.2% ,多可经保守治疗后不遗留后遗症。
TRA 常见并发症为桡动脉痉挛和闭塞。桡动脉痉挛可致术中穿刺困难、鞘管推进或回撤受阻以及前臂疼痛。术前评估桡动脉直径、超声引导穿刺及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和预防性应用血管舒张解痉药物可降低其风险。若术中发生痉挛则可采取按压前臂并热敷、加深镇静或诱导全身麻醉以及额外推注血管扩张药物等措施缓解。
桡动脉闭塞通常无症状,但其持续存在将增加同侧再次行TRA 的难度。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反复穿刺、使用合适的亲水鞘以减少血管内皮损伤;术中足量肝素抗凝(≥5 000 IU)以及适当缩短压迫时间(≤15 min);非闭塞性压迫止血;止血时压迫同侧尺动脉等。其他罕见并发症包括:桡动脉穿孔、夹层、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
3. TUA
2001 年Terashima 等首次对TUA 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描述。此后多项研究提示,TUA 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安全性不劣于TRA。循着心脏介入发展之路,2006 年Layton 等首次提出TUA行诊断性脑血管造影术的概念。但因尺动脉位置深、毗邻神经和静脉、穿刺及止血困难,尚未普及应用,现主要作为TFA 和TRA 的补救入路方式。TUA 在神经介入诊疗中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仅少数研究对其报道,但初步应用研究结果与心脏介入相似。
2013 年Fang 等成功完成首例TUA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无并发症发生。2021 年Dossani 等基于超声检查对患者前臂动脉进行评估,筛选出21 例因桡动脉细小(9 例)、桡动脉闭塞(10 例)以及需保留近端桡动脉(2例)而无法建立TRA 需转为TUA 行介入诊疗的患者,共行13 例次脑血管造影术和8 例次介入治疗(3 例次左侧脑膜中动脉栓塞术、2 例次颈动脉支架置入术、2 例次血管成形术、1 例次支架内取栓术),均经超声引导下行TUA 穿刺,未发现手部缺血和尺神经损伤事件。因此,TUA 可能是TRA 安全有效的替代入路选择其应用有助于摆脱对TFA 和TRA 的依赖。
TUA 的优势:
(1)TUA 较TRA 动脉痉挛率[1.9% (2 /105)比12.6% (14 /111),P = 0.002]和闭塞率[1.0% (1 /105)比9.0% (10 /111),P =0.006]更低。首先,尺动脉血管平滑肌α-1 肾上腺素能受体呈低分布,刺激下不易痉挛。其次,因尺动脉位置较深,压迫止血时仍可保持动脉血流通畅而非完全闭塞。最后,TUA 路径平顺且解剖异常(如血管袢、迂曲或发育不全)少可降低血管痉挛和内皮损伤风险。
(2)与TRA 相同,尺动脉闭塞亦不会导致严重的手部缺血。另外,近期研究发现,当桡动脉闭塞时,起源于同侧尺动脉的骨间总动脉可经其分支即骨间前动脉向腕关节附近的远端桡动脉供血,最终汇入掌浅弓以维持手部灌注。
(3)术中尝试TRA 失败时,同侧TUA 可避免重新消毒准备其他入路。
(4)TUA 是保留桡动脉的另一个可选择且安全有效的方式。
TUA 的局限性:
(1)TUA 较TRA 学习曲线更长。对于已经熟练掌握TRA 的术者,在首次接触TUA 时,仍需经历至少50 次的造影操作后才可达到技术成熟,同时TUA 组转为其他入路的比例与TRA组相似[4.4% (56 /1 270)比3.8% (48 /1 262),P =0.44]。尺动脉与桡动脉平均直径相近[(2.44 ±0.39)mm 比(2.47 ±0.35)mm,P = 0.58],但因沿前臂肌腱或位于其下方走形,其位置较桡动脉更深[动脉深度:(6.73 ±2.30)mm比(5.96 ±2.13)mm,P =0.01],非超声引导下穿刺难度较高,建议由经验丰富的术者进行。
(2)尺动脉内侧毗邻尺静脉和尺神经且均被腕尺管包裹,尺侧腕屈肌亦在周围,尺静脉和尺神经可因穿刺不当而直接受损,形成动静脉瘘或血肿,并引发手部感觉及运动功能异常。经超声引导或由内侧向外侧穿刺有助于降低上述解剖结构损伤风险。
(3)目前桡动脉压迫止血器仍然是TUA 主要的血管闭合方式,但不适用于前臂尺侧,其在使用时难以获得最佳的止血位置和支撑,可致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增加。TUA 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尺神经损伤以及伴随的手部感觉和运动功能异常;尺动脉痉挛、闭塞、穿孔、夹层、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
4.TBA
1950 年Ravin 等最早描述了经皮穿刺肱动脉的技术细节。1962 年Sones通过手术暴露肱动脉置管的方式完成首例TBA 冠状动脉造影术。20 世纪60 年代,TBA 在脑血管造影术中开展。但因肱动脉为前臂“终末动脉”且毗邻正中神经,穿刺和置管风险较高,目前主要作为TFA 和TRA,甚至TUA 之后的最终入路选择。
肱动脉为腋动脉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至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根据穿刺部位,可分为“高位”和“低位”TBA。前者指在肘窝至腋窝之间的近端肱动脉处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4% 。后者则是在肘窝皮肤折痕处即远端肱动脉处穿刺,此处动脉相对固定,其深部有肱骨,便于穿刺和止血,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为0.44%。
TBA 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应用尚缺乏大宗前瞻性研究以系统性探索,个案报道亦有限。Sakamoto 等报道27 例[15 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12 例(非牛型弓)左侧颈内动脉狭窄]远端滤器或球囊保护下TBA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无穿刺或手术失败,未发现并发症。Iwata 等对10 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TBA 栓塞术,TBA 和手术成功率均为100% ,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
Lu 等报道19 例(15 例前循环卒中,4 例后循环卒中)TBA 取栓术,15 例患者实现颅内血管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 级),2 例患者出现局部并发症:1 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和1 例肱动脉闭塞。
TBA 兼具TFA 和TRA 的双重优势:
(1)TBA 使各种较大规格通路系统经前臂动脉实施成为可能。肱动脉平均直径为(3.93 ± 0.49)mm,约为桡、尺动脉的两倍。Alvarez-Tostado 等发现肱动脉可容纳8 F 的鞘管,使用不同尺寸(4 ~8 F)鞘管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3)。
(2)肱动脉表面仅有筋膜和皮肤覆盖,在肘窝中部靠近尺侧,位置表浅且搏动强烈,低血压和肥胖患者亦能轻易触及,故穿刺致血管损伤和痉挛风险低。
(3)TBA术后可根据远端桡、尺动脉搏动,调整止血压力并判断手部供血情况。
(4)TBA 较其他前臂入路(TRA和TUA)和TFA 距颅内循环距离更近,身材高大或前臂过长的患者亦可使用。
TBA 的局限性:(1)肱动脉周围软组织丰富,绷带易随肘部活动而移位,故局部血肿风险高,肥胖或前臂水肿患者为甚;(2)尚缺乏有效闭合装置辅助止血;(3)正中神经与肱动脉伴行于肱骨内侧骨筋膜室中,其易被误穿导致直接损伤或因广泛血肿形成引起骨筋膜室压力骤增而间接受压损伤;(4)肱动脉负责前臂绝大部分的血供,一旦闭塞可导致严重的手部缺血;(5)肱动脉延续至主动脉弓处存在严重迂曲、狭窄、闭塞或患有胸主动脉瘤的患者,应考虑其他路径。
因介入材料和经验匮乏,以往研究报道TBA 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1% ~36% 。最近一项Meta 分析显示,TBA(2 756 例)与TFA(331 208 例)在入路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65 /2 756)比1.8% (6 065 /331 208),RR = 1.18,95% CI:0.91 ~1.53,P =0.22],而TBA 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略低于TFA 组[0.4% (9 /2 251)比0.6% (1 837 /330 669),RR = 0.46,95% CI:0.24 ~0.88,P =0.02]。
TBA 常见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肱动脉闭塞、穿孔、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等。其他并发症包括:正中神经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及穿刺部位感染。
5. TCA
20 世纪60 年代就已有TCA 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报道,是最早的标准入路。但因其并发症多、止血难,被TFA 和TRA 相继取代,现主要作为常规入路失败时的替代选择。TCA 可通过外科手术和经皮穿刺两种方式实施。经外科手术途径,又称颈动脉切开术,为暴露颈总动脉直接置管的方式。早期广泛应用于逆向血流保护下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最近亦有关于治疗出血性卒中(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和颅内大血管闭塞性疾病的报道,手术成功率均为100%,少数患者因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而出现轻微的颈部血肿。该技术的优势在于通路建立过程可视化,利于穿刺和置鞘;术后直接缝合穿刺动脉亦更安全、有效。缺点是较经皮穿刺创伤大、过程复杂、耗时,在急症手术中难以起到缩短时间的效果。经皮穿刺的TCA 可在超声或X 光透视辅助下进行,因其微创、恢复快,近年来应用广泛。
Batarseh 等对1 927 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TFA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组(502 例)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1 172 例)相比,经皮TCA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组(253 例)患者术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3.2%比11.2%、11.1%,P <0.01)。
Yuan 等对52 例伴有Ⅱ型或Ⅲ型主动脉弓或颈总动脉解剖不良(颈总动脉与主动脉弓或右侧锁骨下动脉急性成角、狭窄或迂曲)行经皮TCA 机械取栓术的患者进行分析后发现,TCA组(16 例)较TFA 组(36 例)平均经皮穿刺至恢复血流再灌注时间明显缩短(44 min 比84 min,P <0.01),术后90 d 不良预后(改良Rankin 量表评分> 2 分)发生率更低(37.5% 比63.9% ,P =0.034)。
TCA 可能具有如下优势:(1)TCA 无需在主动脉处成袢,可降低导管导航及弓形操作(微)血栓脱落风险,减少病变对侧或后方脑血管栓塞事件;(2)TCA 可绕过解剖不良的主动脉弓、胸腹主动脉或桡动脉等,加快并简化进入靶侧颈动脉的过程。
TCA 的局限性:
(1)目前尚无专用于TCA 的通路导管体系。
(2)经皮TCA 止血方式尚存争议。压迫颈动脉穿刺点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但因其周围软组织丰富且毗邻气管,需在气管插管下进行。
为确保止血效果,在移除鞘管前需常规鱼精蛋白逆转抗凝或延长压迫时间以等待肝素效果自然消退。相比之下,VCD 可避免长期压迫颈动脉致远端血流减少从而引发的脑血管事件,且无需逆转抗凝,缩短止血时间。部分研究者已尝试使用临床常见的VCD对颈动脉进行止血,包括:AngioSeal(St Jude Medical,美国)、StrarClose (Abbott Vascular,美国)、Mynx(AccessClosure,美国)、Exoseal(Cordis,美国),但其效果是否更优,目前尚不确切。
(3)颈总动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和颈内动脉迂曲、狭窄或既往颈部手术或放射治疗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TCA 并发症包括颈部血肿、颈动脉夹层及鞘管打折等。颈部血肿较常见,发生率为2.4% ~10.7% ,其形成可压迫气管,甚至导致窒息,亦会增加迷走、舌下等周围重要颅神经损伤风险。
其预防应着重于术中穿刺以及术后止血两个方面,条件允许时可使用超声或路线图引导、前壁穿刺以减少血管损伤;移除鞘管后应压迫穿刺点至少30 min 以确保止血充分,术后适当保留气管插管,并严密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肿胀。另外,参照动脉走形,平行穿刺和置管可降低颈动脉夹层发生风险。
最后,当穿刺点位置过低,尤其是靠近锁骨附近时,可致鞘管与颈动脉走形近乎垂直,从而引起鞘管打折。
6.总结与展望
除TFA 和TRA 为常规入路以外,近期研究陆续证明TUA、TBA 以及TCA 可作为备选入路行神经介入诊疗,对于特定人群,甚至表现更优。不同动脉入路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穿刺部位上,还涉及解剖结构和路径的变化,并由此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及局限性。随着专用器械的研发和医师操作经验的积累,不同动脉入路的应用将更为完善和成熟,未来有望实现从单一到多通路联合治疗复杂脑血管病的突破。
来源:石鹏,马永刚,吕伟波等.不同动脉入路在神经介入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08):564-57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