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永港,严艾,段光友,黄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剖宫产术是产妇常见的分娩方式之一,随着世界出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剖宫产率也呈现增长趋势。根据统计占世界出生人口约98.4%的169个国家的人口出生数据发现,2015年出生人口约2970万,21.1%是通过剖宫产方式出生,而2000年剖宫产率仅有12.1%,在这15年间,剖宫产率增长了将近1倍。在2000—2015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剖宫产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我国2008—2018年,约有1亿6000万新生儿出生,其中剖宫产率从2008年的28.8%增长至2018年的36.7%,剖宫产率也呈明显增长趋势。我国实行三孩政策后,剖宫产率会进一步增加。随着出生人口不断增长、剖宫产率的增长,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也备受关注,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对产妇的生理、心理都有着重大影响,甚至还影响母婴感情、新生儿的发育,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会严重影响剖宫产产妇的术后康复,因此,安全有效的剖宫产术后镇痛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就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镇痛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1.剖宫产术后疼痛研究现状
关于剖宫产术后疼痛的相关研究一直不断,通过“cesarean section”“postoperative pain”关键词搜索PubMed,1968年至今有2089项关于剖宫产术后疼痛的研究,其中近10年占据1058项,超过50%,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GERBERSHAGEN等研究对不同外科手术的患者在术后第1天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发现,剖宫产手术的患者术后第1天疼痛是最强烈的。
PATEL等研究表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因爆发性疼痛而要求使用阿片类药物镇痛的达52.5%。CHAN等研究表明,约20%的产妇在剖宫产术后发生了中重度急性疼痛,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个体差异较大,有必要对患者多样性的术后疼痛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策略。
2.剖宫产术后疼痛对产妇的影响
剖宫产术后中度至重度疼痛,可影响产妇术后恢复、患者满意度、母乳喂养及母婴的感情。疼痛和身体活动也是紧密联系的,产妇术后活动和疼痛呈负相关,术后疼痛越明显,术后的活动量减少,术后康复时间延长。剖宫产患者术后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是产后抑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术后疼痛因康复时间延长而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除了剖宫产患者术后发生的急性疼痛对患者产生影响外,手术造成的组织和神经损伤产生的慢性疼痛也会影响患者术后长期的日常生活。剖宫产患者术后3、6、12个月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为40%、27%、22%,虽然相比其他外科手术,剖宫产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低,但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长,剖宫产患者人数的增加,术后慢性疼痛对产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此外,有研究发现剖宫产术后1年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也高于经阴道分娩。
3.影响剖宫产术后疼痛的因素
3.1产妇一般流行病学因素
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生活习惯也可能对产妇的术后疼痛有关,有研究表明合并慢性疼痛史、吸烟、焦虑、术中使用
3.2产妇既往手术史因素
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对手术及术后疼痛有更强的反应,也可能因上次手术后的疼痛体验让产妇对此次剖宫产术产生焦虑或恐惧,甚至会影响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感受。也有研究表明,既往有腹部手术史的产妇术后的腹部疤痕可能影响患者剖宫产术后疼痛,腹部疤痕敏感程度与术后疼痛正相关,腹部疤痕敏感的产妇术后疼痛更严重。
剖宫产的次数也可能与产妇剖宫产术后疼痛相关,有研究发现经产妇与初产妇行剖宫产相比,术后疼痛及严重程度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经产妇行二次剖宫产是腹部疤痕
3.3产妇精神心理因素
产妇围术期的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患者剖宫产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用术前问卷调查作为一种基于患者术前焦虑、个性和期望来预测剖宫产后疼痛的方法中发现,术前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评分与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药物需要量相关,但与术后疼痛评分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可预测剖宫产患者术后中度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术前疼痛灾难化量表评分与患者疼痛评分有一定相关性;而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发现,睡眠质量欠佳的患者在剖宫产术后24h活动痛评分更高。
3.4剖宫产临床诊疗过程相关因素
针对剖宫产患者的临床诊疗也对患者术后疼痛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剖宫产患者行剖宫产的时机与术后疼痛相关,产时剖宫产(即行剖宫产前产程已经开始)的患者与非产时剖宫产的患者先比,手术当天的疼痛评分更高。
这可能与患者术前就能感受到产程开始的宫缩痛而影响产妇术后对疼痛的感知后心理改变有关。在剖宫产术中使用氯胺酮或阿片类药物镇痛,也会增加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的风险。此外,剖宫产手术方式也对术后疼痛有影响。
剖宫产手术方式主要分为腹膜外剖宫产术和腹膜内剖宫产术。腹膜外剖宫产术是通过切开腹壁组织而不切开腹膜腔取出胎儿的术式,腹膜外剖宫产术特点是手术在腹膜外进行,不用暴露腹膜内脏器,可减轻术后腹部疼痛,术后肠蠕动恢复快,加速术后康复等。有研究表明腹膜外剖宫产与经腹膜剖宫产在胎儿分娩时间方面无差异,但腹腔外剖宫产可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及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
4.剖宫产术后镇痛研究现状
针对患者术后镇痛,单一的镇痛方式可能不能安全有效的满足患者术后镇痛的需求,因此,近些年提出了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进行术后镇痛,这也是加速外科康复理念的要求。现在针对剖宫产患者的术后镇痛方式和镇痛药物的选择也比较广泛。
4.1剖宫产术后镇痛药物研究现状
阿片类药物一直是术后镇痛使用最普遍的,但使用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很多。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治疗患者术后疼痛的常用药物,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可在减轻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的同时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从而减轻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非甾体药物已经成为加速外科康复理念下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INTHIGOOD等研究发现剖宫产术后2h单次静脉注射40mg
NIE等研究发现,
此外,硫酸镁还具有潜在的镇痛和镇静的特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作为钙通道拮抗剂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拮抗剂而抑制钙离子内流、降低中枢神经系统NMDA受体的兴奋性,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产生镇痛作用,也能够直接作用于外周神经,使外周效应感受器敏感度下降,产生镇痛效果。因此,它一直被当作术后镇痛的辅助镇痛药物而被广泛运用。MA等发现硫酸镁可降低全麻、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剖宫产患者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镇痛方案中添加硫酸镁佐剂可降低行择期剖宫产患者的术后疼痛。
4.2剖宫产术后神经阻滞镇痛研究现状
神经阻滞也是剖宫产术后镇痛的重要手段。腹横肌平面阻滞目前广泛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的术后神经阻滞镇痛,作为腹部外科手术的多模式镇痛手段之一。SERIFSOY等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减少剖宫产患者术后镇痛药使用量并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随着神经阻滞方式的不断发展,后面提出的腰方肌阻滞也被证明能减轻腹部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针对这两种神经阻滞方式的术后镇痛差异也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
BLANCO等研究通过比较两者对剖宫产患者术后
4.3剖宫产特殊辅助治疗镇痛方法
除了上述临床常规运用的术后镇痛方式外,一些特色辅助治疗方式也被证明有益于减轻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收腹带是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用的物理治疗,具有收缩腹部,促进手术伤口组织快速愈合并减少炎症发生等作用,后面人们也发现收腹带在减轻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和焦虑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ABD-ELGAWAD等发现收腹带针对剖宫产患者可能是一种减轻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与焦虑的有效、简单、非药物的选择。
也有研究发现通过干预剖宫产患者产时的情绪能减轻产妇的术后疼痛,MOKHTARI等研究发现产妇通过观看5min的患者教育视频能减少剖宫产患者术后止痛药消耗量。DRZYMALSKI等研究发现产妇在“Mozart”音乐环境下剖宫产术后疼痛程度更轻,但音乐影响患者术后疼痛的机制尚缺乏充足研究证明。
5.小结
剖宫产目前是全球占比最高住院手术类型之一,剖宫产率也呈逐年增长地趋势,关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研究一直是热点。尽管现有许多术后镇痛方案,但仍有很大比例的剖宫产产妇会经历中到重度的术后急性疼痛和长期的慢性疼痛。剖宫产术后镇痛不良会给产妇心理、生理及母婴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剖宫产术后镇痛仍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的开展剖宫产术后疼痛的相关研究,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可开展多因素结合的剖宫产镇痛临床研究,建立可用于临床实际的剖宫产术后疼痛预测模型以提高临床预测能力。同时改进临床诊疗方法,包括预见性(Predictive),即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性评价,预估患者结局;预防性(Preventive),即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临床问题进行提前干预,主动预防;个体化(Personalized),即明确不同患者的个体特征,强调针对性、个体化治疗;参与性(Participatory),即加强患者宣教,强调患者积极参与临床诊疗过程,基于“4P医学”理念完善剖宫产术后镇痛模式,加强剖宫产术后辅助镇痛方法和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以期最终达到有效解决剖宫产患者术后疼痛的问题。
来源:梁永港,严艾,段光友,黄河.剖宫产术后疼痛与镇痛的研究进展[J/OL].重庆医学:1-8[2022-12-0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