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主办,上海市医学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协办的第二十九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CUA2022)于2022年12月08-11日在线上召开。本届年会设置了肿瘤、结石、微创、尿控、男科、护理、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的定义
2022 CUA指南将IC/BPS定义为:以与膀胱相关的慢性骨盆疼痛为主要表现,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的一组病症,属于EAU定义的慢性骨盆疼痛范畴。在AUA指南中的定义更强调症状持续超过6周;而EAU指南中的定义则更侧重其与消极的认知、行为、性或情绪、以及提示下尿道和性功能障碍的症状相关。因此,关于IC/BPS的认识与定义,从聚焦膀胱Hunner’s病变,到强调骨盆疼痛症候群,经历了并依然经历着不断变化的过程。
IC/BPS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IC/BPS经典的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炎症、神经源性因素、微生物因素、肌肉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等。近年来,围绕自身免疫/炎症、神经源性因素、微生物因素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多。
自身免疫/炎症
膀胱的自身免疫/炎症在IC/BPS的发生中至关重要。IC/BPS的发生源于膀胱上皮的损伤,例如反复的细菌感染、尿液中钾离子、氢离子的侵袭、氨基葡聚糖(GAG)层的破坏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活化等导致的膀胱上皮通透性增加,是IC/BPS的一项重要发病因素;此外,血管生成因子的过度表达导致膀胱纤维化与挛缩目前也被认为与IC/BPS有关。
IC/BPS患者存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溃疡——Hunner型溃疡,国外研究者对Hunner型溃疡样本石蜡切片进行染色,确定了其中免疫细胞的分布和表达,揭示了IC/BPS复杂的免疫紊乱的情况。近期,国内张耀光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对IC/BPS患者的膀胱黏膜进行活检,并进行多模式的单细胞测序和质量的图像分析,发现了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联络,无论在溃疡型还是非溃疡型的IC/BPS中均显著上调,提示了膀胱组织内驻留的巨噬细胞(TRMs)的激活在免疫细胞向膀胱黏膜微环境的募集中起着重要作用。吴芃教授团队通过敲除Cdc42基因(在细胞骨架重组、调控和抗炎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构建小鼠模型,该敲除模型小鼠在尿动力学检测、排尿印记和膀胱上皮HE染色等方面均符合IC/BPS的特征。
微生物因素
吴芃教授指出,随着尿液是无菌的观念被打破,以及NGS和EQUC等尿液微生物检测方法的进步,我们逐渐开始重新审视IC/BPS。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发现,IC/BPS组属水平上丰富度排在前五位的菌包括,
目前,关于尿液微生物组在IC/BPS中致病作用的程度仍存在争议。吴芃教授指出,因为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尿液反应膀胱的微生物环境,而我们如果用膀胱黏膜活检组织进行评估,可能会提供更加准确且更具临床特性的膀胱微生物的图像。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膀胱黏膜的16sRNA测序,发现膀胱黏膜和尿液微生物组成相似,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最丰富的的葡萄球菌,其次是乳杆菌。
近年来,病毒与IC/BPS的关联也逐渐为人所发现。目前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感染包括BK病毒和JC病毒。经研究发现, IC/BPS患者尿液标本的病毒感染率高达47%,其中77%是JC病毒,且JC病毒阳性患者的盆腔疼痛症状指数评分高于非病毒感染组患者,临床症状更为严重。
神经源性因素
吴芃教授提到,神经源性因素也在IC/BPS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发现IC/BPS女性患者大脑皮层表现出显著增加的灰质体积,与一些量表评分密切相关。此外,IC/BPS患者尿液和膀胱组织中的BDNF和NGF水平升高,与疼痛和膀胱功能障碍相关,或许可以成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IC/BPS的诊疗研究
虽然各大指南针对IC/BPS给出了标准化的策略,但是治疗效果有时候并不尽如人意。因此,针对发病因素,我们还在不断开发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药物和疗法,相应的临床研究均已开展。
总结
最后,吴芃教授总结道,IC/BPS的发病机制纷繁复杂,近些年关于自身免疫/炎症、微生物因素和神经源性因素的研究较多。其次,针对IC/BPS的发病机制,已经产生了一些针对性的疗法,但临床效果尚不明确,还有待于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行验证。未来对于IC/BPS的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需要开展更大规模的多中心RCT研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