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春苗,吴灿,黄天彬,陈远征等,潍坊医学院,临沂市人民医院
眶周色素沉着通常被称为“黑眼圈”,也有患者将其形象地称为“熊猫眼”,是临床上常见的眼部外形问题。虽然黑眼圈对机体健康影响较小,但会让人产生一种衰老、疲惫的观感,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心理健康。在临床工作中,医师需依据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Nanofat作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面部年轻化、改善皮肤质地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Nanofat和脂肪来源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改良后的Nanofat制备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含量[1]。目前,Nanofat移植在治疗黑眼圈方面已被证明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2]。现就Nanofat的制备及其在改善黑眼圈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1黑眼圈的类型及治疗
黑眼圈主要表现为眼周区域圆形或半圆形的深色外观,不同类型的黑眼圈可分别表现为棕色、青紫色或灰色,与周围界限不清。黑眼圈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根据其病因,可分为色素型、血管型、结构型和混合型[3]。其中色素型黑眼圈最为常见,主要是由皮肤色素增加所致,根据层次不同又分为真皮色素增加和表皮色素沉着。常见的真皮层色素增加包括眼周的获得性太田痣和眼周的褐青色痣;眼周的炎症后色素沉着是最常见的表皮色素沉着原因。临床工作中,医师主要通过观察下睑
2Nanofat的应用进展
2.1Nanofat的定义及特点Tonnard等[10]于2013年首次提出了Nanofat的概念:将自体颗粒脂肪洗涤后移至注射器内反复推注,再用纱布进行过滤,把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的过滤物命名为“Nanofat”,并将其应用于改善黑眼圈,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下睑皮肤颜色,发现下睑黑眼圈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014年,Friji[11]曾提出对“Nanofat”术语定义精准度的质疑,通过对Tonnard等收集Nanofat过程的分析,Friji认为,采用500μm无菌尼龙布过滤后的产物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纳米级别。他认为用“supermicrofat”描述可能会更加准确。Nanofat是颗粒脂肪经过机械乳化作用后得到的乳糜状脂肪,含有大量的具有再生特性的脂肪来源干细胞;且其直径可低至微米级别,能够顺利通过27G注射针注入精细部位的真皮层,打破了颗粒脂肪难以于面颈部精细部位注射的局限性,从而使脂肪移植更精准化、精细化[12]。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Nanofat的嫩肤及刺激组织再生效果非常明显。此外,有基础研究[13]表明,Nanofat有影响血管新生和促进组织再生的能力,这是由于Nanofat中包含的脂肪组织来源的血管基质成分和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旁分泌作用;有体外实验表明,脂肪来源干细胞能下调络氨酸酶与络氨酸酶关联蛋白-1的表达,从而抑制黑色素表达,进而使皮肤颜色变白[1]。由于眶周皮肤菲薄,易受轮廓影响,所以在改善眶周皮肤质地、淡化黑眼圈方面,Nanofat比传统颗粒脂肪更具优势。
2.2Nanofat的制备方法最初Tonnard等[10]制备Nanofat的方法为:大腿内侧、外侧或下腹部均可作为颗粒脂肪的供区,抽取适量颗粒脂肪备用。将抽取的颗粒脂肪置于已排尽空气的20ml注射器中,然后与带细孔的连接转换器连接,转换器另一端再连接一已排净空气的20ml注射器,将2个注射器反复推注30次,可观察到脂肪变为白色液体样,再用孔径为0.5mm的纱布对变白的脂肪悬液进行过滤,最终获得的滤过物即为Nanofat。LoFurno等[14]通过对Tonnard方法进行改良,制备出了Nanofat2.0,具体方法为:用针管直径为3mm、侧孔直径为1mm规格的吸脂针抽取脂肪,即可获得微颗粒脂肪,然后将微颗粒脂肪按Tonnard的方法制备Nanofat,经过洗涤、过滤、机械乳化、再过滤步骤。Nanofat2.0的制备减少了上述步骤的最后一个阶段,即通过孔径为0.5mm纱布挤压过滤的阶段。LoFurno等将微颗粒脂肪、Nanofat及Nanofat2.0分别行油红O染色,并分离培养细胞,通过观察发现,用传统的Tonnard制备法获得的Nanofat,其培养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数量最少,而微颗粒脂肪和Nanofat2.0培养的脂肪来源干细胞数量相等。Bi等[15]认为,Tonnard方法制备的Nanofat是通过物理破坏的方法获得小颗粒乳化脂肪,他们报道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将颗粒脂肪先用Ⅰ型
2.3Nanofat的应用近年来,“纳米医学”在医疗美容、抗衰老等方面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进步,Nanofat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在很多方面都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如瘢痕的修复,提高皮片移植率,促进
3Nanofat移植治疗黑眼圈的进展
3.1Nanofat治疗黑眼圈Nanofat技术最早由Tonnard等[10]报道,并将其应用于治疗面部皱纹及改善黑眼圈等,随访发现,患者的皮肤皱纹及黑眼圈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且未发生硬结、感染、脂肪囊肿等严重并发症。李聪等[17]将Nanofat注射于眶周的皮肤下层和真皮层,以改善眶周细纹和皮肤暗沉,共观察了48例患者,并在术后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发现通过治疗共有42例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且未报道有严重并发症产生。肖博夫等[18]对Nanofat改善面颈部浅皱纹及黑眼圈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其中黑眼圈患者22例,结果发现Nanofat对黑眼圈的改善一般出现在术后2周,3个月后趋于稳定,但其结果与Tonnard等的结果不同,有部分患者效果不明显,原因不明。Nanofat含有丰富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和大量的生物活性因子,但制备ADSCs需要分离、提取等多个步骤[19],制取过程繁杂,污染风险较高。相比之下,Nanofat具有以下优点:获取简单、无需培养扩增、移植过程中污染和致瘤风险较低、保持其增殖和分化潜能[20]。Nanofat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简单、经济、安全、高效的优点。然而,Nanofat也因其成分颗粒较小而在应用中存在不足:完整的脂肪结构遭到破坏,在组织缺损填充、恢复体积和轮廓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临床上多选择Nanofat联合其他方式治疗黑眼圈。
3.2Nanofat联合其他方式治疗黑眼圈熊婷和冯晓玲探究了皮下注射Nanofat联合泪槽凹陷区域注射颗粒脂肪改善14例混合型黑眼圈中的疗效[1],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下睑区域皮肤颜色发现,治疗后6个月黑眼圈色泽较术前减轻、眼周的细小皱纹也较术前减少,注射区域皮肤质地明显改善,且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暴志国等[21]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60例混合型黑眼圈患者,其中30例采用Nanofat联合颗粒脂肪注射治疗混合型黑眼圈,分层注射治疗:先采用钝针将颗粒脂肪注射于泪槽凹陷部位,再用30G锐针将Nanofat均匀注射于下睑皮下层。结果显示,该方法能显著改善下睑黑眼圈患者皮肤色素沉着、皱纹等,与目前常用的微针治疗相比,其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更高。卢璐等[22]对28例下睑脂肪膨出伴轻中度泪沟畸形及黑眼圈的患者应用眼睑结膜入路的方式进行治疗。在眼睑成形术后,把切除的眶隔脂肪应用Tonnard法制备成Nanofat,再填充至泪沟和黑眼圈区域;对于眶隔脂肪量不足者,抽吸身体其他部位的脂肪制作Nanofat进行填充。结果显示19例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7例满意,2例一般。均未发生感染、血肿、硬结、液化等严重并发症。
4展望
综上所述,Nanofat治疗黑眼圈疗效安全效果显著。Nanofat中富含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及各种生物活性因子被认为是其发挥淡化皮肤色素沉着、改善皮肤质地作用的核心因素。经过优化改良的Nanofat制备技术不仅简化了操作流程,还提高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含量,从而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复杂、多因素造成的混合型黑眼圈需要采用Nanofat联合颗粒脂肪移植、高密度脂肪移植、外科手术等综合治疗。目前,关于Nanofat改善黑眼圈的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亟待探索可靠的动物模型研究;Nanofat移植治疗黑眼圈方面的文献大多停留于小样本研究,较多问题仍有待探索,如外科手术联合Nanofat填充时术后填充的最佳时机等。同时在未来,也可以尝试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方式,如Nanofat移植联合激光、药物、富血小板血浆注射等[23]不同方式对黑眼圈进行动态综合治疗。总之,笔者相信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Nanofat移植在黑眼圈治疗中的疗效将会得到进一步印证。
防止组织
参考文献略。
来源:赵春苗,吴灿,黄天彬,陈远征,白南.Nanofat在黑眼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22,33(10):631-632+63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