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8日,BMC nephrology刊登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家团队的研究,他们发现改良动脉硬化评分可以预测DKD的预后。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经肾脏病理诊断为DKD的患者。患者于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入组,参与试验的3家机构分别为广东省人民医院、温州中心医院和温州人民医院。最终,共有135例患者入组。排除标准包括非DKD、肾组织样本不充分等。
主要临床结果是评估患者的临床特性(eGFR、尿蛋白、动脉硬化评分等)对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临床结局包括ESRD(透析或
研究结果
135例患者在经过中位随访21个月后(IQR,15-38个月),10例(7.4%)患者失访、57例(42.2%)患者进展为ESRD、5例(3.7%)患者在进展为ESRD前死亡、9例(6.7%)在进展为ESRD后死亡。
患者基线时的平均年龄为52.13±10.42岁,男性占比较大(71.9%),中位糖尿病病程为7(3-11)年,平均BMI为24.74±3.88kg/㎡。实验室数据方面,患者平均
在基线时,研究人员发现严重动脉硬化病变与肾小球病例分类(r=0.28,P<0.012)和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r=0.39,P<0.001)呈正相关。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动脉硬化病变或可预测DKD的预后。此外,患者的年龄(r=0.220,P=0.01)、收缩压(r=0.305,P=0.000)与基线eGFR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285,P=0.001)。
01 单变量预测模型
研究人员通过数据学习后发现,与其他病理检测结果相比,肾小球病理模型分类(HR=2.24,95% CI,1.47-3.40,P=0.00)、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HR=2.44,95% CI,1.61-3.69,P=0.00)、改良动脉硬化评分(HR=4.15,95% CI,2.35–7.36)这三项指标与患者是否进展为ESRD或全因死亡有密切关联。
02 多变量预测模型
在多变量模型中,主要预后与肾小球病理分类(HR=2.21,95% CI,1.15-2.57)、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HR=1.96,95% CI,1.61-3.69,P=0.00)、改良动脉硬化评分(HR=2.21,95%CI,1.18–4.13)显著相关。
风险调整后,患者是否进展为ESRD或全因死亡与eGFR(HR=0.97,95%CI,0.96-0.98),蛋白尿(HR=1.10,95% CI,1.04-1.17)和改良动脉硬化评分(HR=2.01,95% CI,1.10-3.67)高度相关。而此外,以上标准校准良好,误差较小(C=0.82,95% CI,0.75-0.87)。
虽然,有部分研究发现IgA肾病和狼疮肾炎患者的晚期血管病变和肾脏最终结局相关,但DKD是否和血管病变相关却还没有临床试验进行实证。这项研究填补了此项空白,并发现动脉硬化程度与ESRD进展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此外,虽有研究发现肾小球病理分类与DKD的结局相关,但本次研究中发现,在风险调整后,肾小球病理分类与ESRD进展和全因死亡风险的联系不再紧密。
总的来说,研究团队创造了一种新的肾脏生存预测模型,包括eGFR蛋白尿和改良动脉硬化评分。然而,对于DKD患者而言,改良动脉硬化评分可否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肾脏生存预测指标,还需要更多研究来确定。无论如何,多一种独立的预测指标将有助于医师更加了解患者病情,优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ZhangY, Jiang Q, Xie J, et al. Modified arteriosclerosis score predicts the outcomesof diabetic kidney disease. BMC Nephrol. 2021 Aug 18;22(1):281.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