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高危个体”一生都不会发病——预防精神病学路在何方?
2021-06-03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预防精神病学(preventive psychiatry)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精神障碍所有已知高危因素的预测效力均很有限。换言之,对于当前被判定为精神障碍“高危个体”的人而言,未来真正发病的可能性并不高。


Fusar-Poli及其合作者在一篇针对预防精神病学的概述中数次提到了上述问题。本文作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这一课题,旨在为精神障碍预防工作的推进提供指导。


本文近日在线发表于World Psychiatry(影响因子 40.595)


“高危个体”不高危


精神障碍高危因素的预测效力之所以低,部分原因在于流行病学研究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关注点存在差异。流行病学研究中,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常用于描述高危因素与健康转归的相关性,但这些指标对于预防医学而言价值有限。


例如,某精神障碍下一年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而研究显示某一人群相比于一般人群的RR为4,即下一年发病的可能性为一般人群的4倍。流行病学研究一旦得到这样一个(有显著性意义的)RR值,通常就会“收摊”了,因为RR达到4已经算是明确的“高危人群”了。


然而,在预防医学工作者看来,发病率4%意味着96%的人不会发病。如果某种预防措施可以将4%的风险砍半,即降至2%,这意味着100名高危个体中,你不预防也有96人不会发病,而你辛辛苦苦地预防只能让100人中的2人免于发病,不仅性价比很低,伦理上也说不过去。


遗憾的是,即便流行病学研究经常可以得到很高的RR及OR值,精神医学领域几乎所有的高危因素都存在预测效力不足的问题。


例如,父/母罹患抑郁障碍的儿童常被视为抑郁风险尤其高的人群;甚至有研究显示,这些儿童中有50%会在20岁之前罹患抑郁,这一比例远远超过精神障碍的其他任何高危因素。然而,即便发病率升高如此之多,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出发仍有问题:假设这些儿童的抑郁从12岁开始出现,发病风险在随后8年(12-20岁)内均匀分布;这意味着每年只有6%的高危儿童会发病,而另外94%不会发病。这样一来,是否开展预防干预也是个问题。


高危人群的筛查也存在类似问题。例如,精神病高危筛查阳性的个体中,只有6%会罹患精神病性障碍,剩下94%的“高危个体”这辈子都不会发病,是否有必要开展预防措施也存在争议。


关注“高危中的高危”


因此,从预防医学的角度出发,RR和OR值明显不足以指示风险,而一个合理时间段内的绝对发病风险可能更理想。并且,我们还需要将高危因素的常见程度考虑在内,因其决定了目标人群的规模。


例如,我们知道女性更容易罹患抑郁障碍。然而,“女性”这一高危因素的覆盖面实在太广;针对全地球一半的人开展预防干预既不可行,投入产出比也不可能理想。另一方面,针对一个小众高危人群(如,拥有罕见高危因素)开展干预,针对性虽然高,但又无法对该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将注意力放在一个能产生较多新病例的小规模人群上;这一人群的绝对发病风险应尽可能高,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危人群,即“高危中的高危”。


并且,预防措施应能够尽可能多地降低发病率。从这一角度出发,大部分高危因素预测效力偏低又成了问题,因为最终发病率越低,随机对照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效力显示出发病率的显著下降。


例如,如果我们能找到一个高危人群,下一年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达到25%,而我们有一种干预措施能够使之降低到17%,那么我们就需要纳入1,000名左右的受试者(假定α 0.05, 效力 80%, 流失率 20%)。


怎么办?


精神障碍大部分高危因素的预测效力很低,如何破解?


一种方法是将目光聚焦于高危因素的组合;这样一来,同时存在多个高危因素的人不会很多,而绝对风险却可以很高。如一项针对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同时存在阈下抑郁、功能受限、社会关系狭窄、女性四个高危因素的老年人仅占8%,但却“贡献”了24%的新发抑郁病例。


另一种方法是研发预测模型,以找到那些风险大幅升高的真正的高危个体;例如,PredictD方法已经在欧洲多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到了探讨,而美国也研发了类似的方法。基于目前已充分验证的抑郁高危因素,此类“风险计算器”可以算出一个人在接下来的一年内出现抑郁发作的准确风险。


这些方法同样不能解决已知高危因素预测效力低的问题。然而,伴随着数字化技术及流行病学的进步,我们已经建立了大规模的数据库,并有望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改进这些预测方法。


除了更有效地找到真正的高危人群外,我们还需要更理想的干预手段。预防性干预的作用不仅取决于目标人群的绝对风险,也取决于其降低风险的能力。一些手段可以增强干预措施的效果。例如,与其仅关注一种病,不如关注一组疾病;这样目标人群的绝对风险可以更高,干预措施的效果也更容易在研究中显现出来。另外,设计分步实施的方案,并对高危人群进行随访,也有望改善其转归,但这一点并未在所有的研究中得到确认。


综上,本文作者认为,精神障碍大部分高危因素的预测效力很低,而找到高危中的高危人群是预防精神病学发展的关键。


文献索引:Cuijpers P, Smit F, Furukawa TA. Most at-risk individuals will not develop a mental disorder: the limited predictive strength of risk factors. World Psychiatry. 2021 Jun;20(2):224-225. doi: 10.1002/wps.20852. PMID: 34002526; PMCID: PMC812983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