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0-11-18 来源: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作者:宋会新,林春男,王田友,付兆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最常见的小儿良性肿瘤。IH总发生率为1%~12%,常多发于位置表浅的头面部及四肢体表,其特点是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增殖期),约在1岁左右开始自行消退(消退期),常在5~10岁完成消退(消退完成期)。自2008年Léauté-Labrèze等首次报道普萘洛尔用于治疗IH以来,普萘洛尔逐渐成为IH的一线治疗药物。国内外大量报道已经明确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除了抑制瘤体生长外,还可加快血管瘤消退。但其治疗机制仍尚未明确,推测可能为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体可分为3个方面:即刻效应、中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1.即刻效应

 

即刻效应即普萘洛尔作用于血管瘤毛细血管壁而致血管收缩。

 

1.1抗血管舒张作用

 

普萘洛尔为一种脂溶性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素能够激活α1-AR,促使血管收缩;激活β2-AR,促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主要表达β2-AR。普萘洛尔主要作用于β受体,从而抑制肾上腺素调控的血管扩张,但是并不能拮抗α受体的作用,因此发生血管收缩。

 

普萘洛尔通过β-AR介导的抗血管舒张作用,使IH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密度,减少瘤体血流。这些可以解释普萘洛尔治疗后,血管瘤迅速缩小和肉眼颜色变暗以及瘤体表面变柔软的现象。

 

1.2增加HemPericyte收缩性

 

Lee等发现,普萘洛尔能够逆转肾上腺素诱导的体外血管瘤周细胞(HemPericyte)松弛现象,减少小鼠体内HemPericyte/HemEC源性血管的体积。因此,普萘洛尔引起HemPericyte收缩性增加,也可以解释普萘洛尔治疗后IH明显的血管收缩现象。

 

2.中效机制

 

中效机制即为抑制细胞增殖,阻断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

 

2.1调节HemEC细胞周期

 

在体外培养的HemEC研究中,普萘洛尔可使cyclinA2和cyclinD2表达降低,p21和p27表达升高,使细胞增殖停滞在G0/G1期,表明普萘洛尔可能通过调节HemEC细胞周期而抑制其增生。

 

2.2阻断Rac/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促进基质细胞和新生血管生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移入细胞外基质。普萘洛尔通过阻滞Rac/MAPK通路,使得VEGF和bFGF表达下调。另有研究表明,VEGF浓度与血管瘤大小显著相关,普萘洛尔可降低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且下降程度与药物剂量相关。由此说明普萘洛尔可能通过阻断Rac/MAPK通路,进而抑制VEGF和bFGF,减少血管生成。

 

2.3阻断磷脂酸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

 

β-AR受体被激活后,下游的G蛋白亚单位可引发PI3-K活化。有研究表明,PI3-K家族参与多种细胞的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存活和迁移,并与血管形成密切相关。由此推断,普萘洛尔可能通过阻断PI3-K信号通路,进而抑制血管形成。

 

2.4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表达

 

MMP以酶原形式分泌到胞外基质中,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被裂解激活。从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细胞外基质的重建到血管新生和细胞迁移,MMP都在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在促进血管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赵忠芳等发现,口服普萘洛尔后,血管瘤消退明显,MMP-9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高健等发现,经普萘洛尔治疗后的患儿,尿液中MMP-9及MMP-2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以上研究表明:普萘洛尔对IH消退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MP的表达有关。

 

2.5减少NO的合成和释放

 

NO作为一种生物信使分子,具有使血管平滑肌舒张的作用,亦称为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因子。β-AR受体被激活后,可与激活型G蛋白偶联,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AC又催化腺苷三磷酸(ATP),生成环磷酸腺苷(cAMP);cAMP激活蛋白激酶A(PKA),PKA激活NO合酶。普萘洛尔可阻滞细胞内p-AR与其配体结合,使其构象发生改变,与抑制型G蛋白偶联增多,使AC激活减少、cAMP生成降低、PKA激活受到抑制,使NO的合成和释放减少,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舒张,使血管瘤血管收缩。

 

2.6降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

 

缺氧诱导因子1(HIF-1)参与红细胞生成、血管形成、能量代谢、细胞存活、活动和凋亡等生物学效应,在胚胎发育、组织细胞分化及肿瘤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IF-1α有大量的下游目标分子,其中包括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MMP等与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生成相关的生长因子。普萘洛尔使HIF-1α表达降低后,可观测到内皮细胞的迁移性和血管增生能力降低、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

 

总之,普萘洛尔可能通过降低HIF-1α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生和血管形成,促进血管瘤消退。

 

2.7阻断DLL4/Notch1Akt信号转导

 

DLL4(delta-like ligand 4)配体蛋白是其上游VEGF信号的Notch通路组成成分,特异性参与肿瘤血管的发生及生长调控。近年来发现,DLL4蛋白在多种实体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Sun等用普萘洛尔处理分离得到的HemECs,分别检测DLL4、Notch1、Akt、p-Akt和VEGF的表达。结果表明,普萘洛尔以一种时间依赖方式抑制HemECs的存活力,同时抑制细胞在G0/G1期的增殖。普萘洛尔可能通过阻断DLL4/Notch1Akt信号转导,抑制HemECs中VEGF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增生和血管形成。

 

2.8降低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的表达

 

EGFL7基因是一个在血管内皮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在促进血管内皮迁徙、调节内皮细胞黏附、抑制血管平滑肌迁徙以及保持血管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EGFL7不能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但EGFL7基因却是血管管腔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EGFL7表达下降,使内皮细胞的增生能力明显降低,间接影响了血管的发育。凌彬等发现,IH患者服用普萘洛尔后,患者血清及尿液的VEGF及EGFL7表达量明显减低。研究结果提示,普萘洛尔治疗IH可能是通过降低EGFL7的表达,降低新生血管的稳定性;同时VEGF表达下降,内皮细胞增殖受阻,从而抑制血管增生。

 

2.9激活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的表达

 

PEDF具有抗肿瘤、抗新生血管及抗血管通透性的特性,在肿瘤组织中发现PEDF的表达下降,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与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也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内源性抑制血管形成的因子,并且只针对于新生血管,对已成熟血管不起作用。周昱川的研究发现,口服普萘洛尔后,血管瘤逐渐消退,血清PEDF含量较治疗前逐渐升高,初步证实普萘洛尔可能通过激活PEDF,进而抑制血管形成。

 

2.10通过RAS系统

 

β1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于肾脏,可通过调节肾素释放,进一步调整RAS系统。肾素将血管紧张素原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Ⅰ(ATⅠ);AT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ATⅡ)。ATⅠ和ATⅡ能促进体外血管瘤细胞增殖。研究发现,普萘洛尔的生物学效应可能是通过调节RAS系统,降低ATⅠ、ACE或ATⅡ水平,进而抑制血管形成。血管瘤可能涉及更多RAS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3.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即为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体外培养HemEC,在普萘洛尔作用下,细胞表现出典型的凋亡形态:细胞逐渐变圆,细胞膜保持完整但细胞质缩小,染色体固缩。说明普萘洛尔能诱导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

 

3.1降低CD39的表达

 

CD39是一种广泛表达于人体组织细胞表面的核苷酸水解酶,CD39主要是通过降解ATP,降低其细胞毒性作用,保护肿瘤细胞增殖。范桂权等发现,普萘洛尔可能通过降低细胞内CD39的表达,使细胞降解ATP能力下降,导致ATP浓度升高,从而发挥ATP的细胞毒作用,促进血管瘤细胞凋亡。

 

3.2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

 

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基因表达以及细胞分化、诱导细胞凋亡等过程。研究证实,p38MAPK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过程并具有重要作用。何辉霞等发现,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有确切疗效,其部分分子机制可能是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并诱导血管瘤细胞凋亡。

 

3.3降低STAT3和Bcl-2的表达

 

血管瘤细胞中表达的信号传导及转录活化子3(STAT3)和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均是重要的肿瘤信号分子,参与肿瘤的增殖、分化、血管新生。普萘洛尔通过阻断β2-AR,抑制血管瘤细胞表达STAT3和Bcl2,使细胞生长停滞并且诱导细胞凋亡。在小鼠血管瘤异种移植模型中,过度表达的HIF-1α能明显减弱普萘洛尔的治疗效果,使VEGF、磷酸化STAT3、总STAT3和Bcl2蛋白水平显著上调,抑制普萘洛尔诱导的血管瘤细胞凋亡。这些证据提示,普萘洛尔可能通过降低STAT3和Bcl-2的表达,促进血管瘤细胞凋亡。

 

3.4促进凋亡蛋白表达

 

凋亡蛋白(caspase)3、8、9是重要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介导内源(caspase3和caspase9)或外源性(caspase8)凋亡途经,在凋亡过程中使染色体凝集,DNA断裂。普萘洛尔处理血管瘤细胞后,caspase3、9、8水平升高,说明普萘洛尔可能与血管瘤内皮细胞内源性和外源性凋亡途径相关。普萘洛尔处理HemEC细胞后,前凋亡基因转录水平显著升高,说明普萘洛尔有直接促进血管瘤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

 

3.5促进p53表达

 

p53是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通过Bax/Bcl2、Fas/Apol、IGF-BP3等蛋白,p53可完成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Yao等发现,p53表达与普萘洛尔处理的HemECs的细胞凋亡率之间存在关联。经普萘洛尔处理的HemEC中,存在BAX表达上调和IGFBP3表达下调,表明p53在HemEC凋亡中具有重要作用,普萘洛尔诱导的HemEC凋亡途径,可能是由p53-BAX信号传导调节的线粒体凋亡途径。

 

3.6促进脂肪化

 

脂肪组织取代瘤体的主体即为IH增生结束的标志。研究发现,普萘洛尔可促进体外培养的He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同时上调脂肪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普萘洛尔促使IH消退的另一机制。

 

总之,普萘洛尔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治疗药物,但也有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低血压、支气管痉挛低血糖、嗜睡或烦躁不安、食欲下降、皮肤湿冷等。据报道,小剂量逐步加药的方式口服普萘洛尔,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普萘洛尔的治疗机制及用药方案,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加合理安全地治疗血管瘤。

 

来源:宋会新,林春男,王田友,付兆臣.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0,18(02):182-18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