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耀,隋昕,宋兰,徐晓莉,宋伟,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
肺
PC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既可表现为无症状,也可出现
1.CT表现
PC分型、伴随征象及其和病理的联系:根据不同的文献报道,笔者将PC归纳为4种类型。
(1)结节、肿块为主型:此型最常见,多出现于免疫正常的PC患者中。当PC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巨噬细胞可吞噬PC病原体,并与纤维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等形成炎性肉芽肿和纤维组织,使PC播散范围局限,故CT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结节常大小不一,结节融合和肉芽肿不断增殖可形成肿块。当形成的纤维组织
有研究表明,结节型和肿块型PC各种伴随征象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节型伴随征象以分叶征多见,而肿块型以近端空气支气管征、空泡以及空洞多见。结节肿块型PC病变边缘常可见“晕征”,其为环绕病变周围的磨玻璃密度影,是肺血管受真菌侵袭凝固坏死和肺泡出血所致,是侵袭性肺部
(2)实变影和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或模糊的磨玻璃密度影、斑片状实变或胸膜下楔形实变影,也有实变影因病灶迁延机化而形态不规则。病理上多为黏液样胶状型,主要由成堆的隐球菌体和黏液变性的结缔组织混合构成,缺乏肉芽肿反应。部分实变影可与胸膜呈宽基底相贴,实变影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走行可自然,也可出现近端阻塞、远端通畅的情况。部分可因纤维化或机化牵拉而出现
(3)弥漫混合型:常发生于免疫低下的人群中,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混合存在,可出现空腔、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
(4)弥漫粟粒型: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类型,常被误诊为粟粒性
病变分布:双肺外周带是PC病灶的好发部位,部分病灶可紧贴胸膜分布。在Deng等的研究中,26例PC患者病灶全部分布于肺外周带。双肺下叶也是PC的好发部位,PC病变以双肺下叶为主,而肺上叶和肺中叶较少见。
笔者根据文献推测主要有以下3点原因:PC病原体直径在1~2μm,故经呼吸道吸入后可沿终末支气管播散和在腺泡下蔓延;由于重力作用,PC病原体易在下肺沉积、生长;PC病原体沿血行播散。结节肿块为主型和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为主型PC病灶主要累及单侧肺,而弥漫混合型PC多以双肺受累多见,此外,Yamakawa等的研究表明,PC病变多累及单个肺叶,最多不超过4个肺叶受累。然而在对左右肺分布进行探究时,既有研究表明PC病灶以右肺分布为主,也有研究表明PC病灶在左右肺的分布无差异。
强化特点:文献中较多报道的是结节肿块型PC的强化特点。当PC的结节肿块密度均匀时,多表现为均匀中度强化,也有文献报道部分病灶内部出现液化坏死后可表现为环形强化,且多以轻中度强化多见。吕军等对7例CT表现为实变影的PC患者的强化特点展开了探究,结果表明实变影均为轻至中度强化。
2.CT表现和免疫状态的联系
免疫正常和免疫受损PC患者CT表现对比:免疫正常和免疫受损PC患者CT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免疫正常PC患者由于正常的机体免疫,免疫细胞吞噬PC病原体后易形成肉芽肿,使PC播散范围局限,故CT上更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肿块影。而免疫受损PC患者由于对病原体监控识别能力下降,不易形成肉芽肿,病理上多表现为渗出性和坏死性病变,且PC病原体易在肺内播散,故免疫受损患者CT上以多发病灶为主,较多表现为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和空气支气管征。
在Liu等的研究中,免疫正常患者以单发结节多见,边缘光滑,免疫受损患者更多出现空洞,结节多欠光滑。晕征是PC常见的CT表现,但是晕征是否更多见于免疫正常患者,目前的研究尚无一致性结论:在He等的研究中,晕征较多见于免疫正常的患者,其在免疫正常和免疫受损的PC患者中所占的比例有差异;而Kohno等的研究则表明晕征在两组间的分布无差异。此外,有研究表明,当PC的CT表现以结节肿块型为主时,其病灶大小在免疫正常组和免疫受损组间无差异。
PC伴有
Xie等比较了非AIDS免疫受损PC患者和伴有AIDS免疫受损的PC患者CT表现的差异,结果表明伴有AIDS的PC患者较多表现为单发结节,且结节内空洞多见。这和以往文献中提及的免疫受损的PC患者多发弥漫混合病变有些不同。此外,Kelly和Marriott报道1例32岁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PC表现为全肺多发微小结节,类似于弥漫粟粒样肺结核影像学表现,该例患者还伴有左侧肺门的空洞。
需要说明的是,AIDS患者由于免疫功能受损,PC伴AIDS患者常合并有其他肺部感染,故研究PC伴AIDS患者CT表现时,应积极排除合并其他肺部感染的PC患者,以避免研究结果出现误差。
3.CT鉴别诊断
由于PC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需要与
有文献报道PC中晕征更常见,且更多伴有长毛刺。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与肺结核瘤鉴别方面,PC结节多位于下叶外带,钙化及卫星灶少见,增强后结节呈不同程度强化;肺结核瘤多位于双肺上叶和下叶背段,钙化、卫星灶多见,增强后结节强化不明显,且结核瘤患者可表现为低热、盗汗等症状,结核菌素实验呈强阳性。
PC还需和肺曲霉菌病做鉴别。两者均可表现为结节和空洞,但是肺曲霉菌病更常见厚壁空洞和多房样肺气囊样改变,且伴有较多空气新月征。有研究表明,树芽征也可作为一项鉴别点,肺曲霉菌病更多表现为树芽征。最近,陈立鹏等还将纹理分析技术应用于二者的鉴别,即提取各自纹理特征参数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表明其误判率低于人工鉴别误判率。
此外,当PC表现为实变型时应与细菌性肺炎做鉴别,PC病灶多为胸膜下楔形实变影,其内密度不均匀,可伴有磨玻璃密度影和坏死灶,而细菌性肺炎多表现为均匀较高密度影,伴明显空气支气管征,临床上起病急骤,可伴有发热、
有时PC与肺癌、肺结核、肺曲霉菌病、细菌性肺炎等CT表现可出现相似或重叠,故确诊仍有赖于实验室检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
4.PC的其他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X线也可用于PC的早期诊断,其表现与CT表现类似,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结节肿块影,也可表现为浸润实变影与混合型病变,并伴有空洞、晕征与肿大淋巴结等,但其对病变诊断精确性明显低于CT。
氟代脱氧
综上,PC的临床和CT表现具有多样性且无典型性,有时也具有影像学表现重、临床表现轻的特点,且其CT表现与患者免疫状态存在一定的关系。尽管影像学诊断PC存在一定困难,但作为影像工作者,主动诊断是我们的目标,故仍应尽力寻找其相对特征以辅助定性诊断PC。当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肿块,边缘光滑或伴有分叶、毛刺,多位于双肺下叶或肺外周带,伴有晕征、支气管充气征和空洞,卫星灶、肺门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少见,且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临床抗炎、抗结核、抗肿瘤治疗无效时,再结合患者的环境接触史和免疫状态,可在一定程度上推断PC可能。
来源:黄耀,隋昕,宋兰,徐晓莉,宋伟.肺隐球菌病影像学表现[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41(06):832-83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