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本文为作者授权医脉通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胸腔积液形成机制
疾病的治疗最终都要归咎与病因的治疗,唯有去除病因才能更好地治疗疾病。以下为胸腔积液形成的原因;
(1)胸膜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升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血容量增加等。
(2)胸膜通透性增加;胸膜炎、风湿性疾病、胸膜肿瘤、肺梗死等产生的渗出液。
(3)胸膜毛细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低蛋白血症、肝硬化、
(4)壁层胸膜淋巴引流障碍;癌症淋巴管阻塞、发育性淋巴管引流障碍等产生的渗出液。
(5)损伤;
(6)医源性损伤;药物、放疗、
并不是所有胸腔积液都应该进行积液抽除,应该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举个例子:癌症患者侵袭胸膜时,比较常见
什么时候进行胸腔穿刺?
胸腔穿刺抽液,首先应行胸腔穿刺。那么,是否所有胸腔积液均可进行诊断性穿刺或者穿刺引流? 胸腔穿刺是有创操作,破坏了胸膜腔的完整性。在内科学有这样的一句原话:疑为渗出液必须行胸腔穿刺,如有漏出液病因则避免胸腔穿刺。不确定是也应该做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
(1)渗出液,是由于炎症、肿瘤以及淋巴管引流障碍所致的,渗出液含有大量细胞、蛋白成分可导致胸膜腔粘连
(2)漏出液与渗出液的含量不一。符合Light标准
①渗出液
➢胸腔积液/血清蛋白>0.5;
➢胸腔积液/血清LDH>0.6;
➢胸腔积液LDH水平大于血清正常值上限的2/3 渗出液有大量蛋白,穿刺后穿刺孔较易愈合。
Light分类法中胸腔积液的治疗方案
表1 胸腔积液Light分类法与治疗方案
ACCP分类法胸腔积液治疗方案
表2 胸腔积液ACCP分类法与治疗方案
②漏出液
漏出液主要原因是静水压升高、胶体渗透压降低。穿刺抽液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胸腔积液抽取后仍继续生成,并且,如果大量抽液可能会导致循环血量下降。
当我们从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中可判断胸腔积液为漏出液时,应避免进行胸腔穿刺。但患者病情复杂,难以准确判断应行穿刺抽液检查。且当判断为炎性胸腔积液,且积液厚度>10mm(侧卧位X线胸片),应尽早行胸腔穿刺。
胸腔积液为漏出液时,但积液量比较大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生命体征不稳定等,应积极行胸腔穿刺引流,缓解症状。同时积极解决导致漏出液的病因,如心衰、低蛋白血症等。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九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钟南山,刘汉宁,呼吸病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