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晨怡,蒋晨昱,刘兴会等,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胎膜早破指孕产妇临产前发生的胎膜破裂。 2015 年美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 NICE) 发布 的早产指南[1]中更新了胎膜早破的术语,强调了发生 胎膜破裂的时间,即临产前,用 prelabor 一词替换原先 的 premature,随后发布的国际指南均沿用了此新术 语———胎膜早破( prelabor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 PROM) 。根据发生的时间可分为未足月胎膜早破 ( preterm prelabor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 PPROM) 和 足月胎膜早破( term prelabor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 TPROM) 。PROM 作为产科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之 一,可引起羊水过少、胎盘早剥、脐带脱垂、胎儿窘迫、 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妊娠不良结局。2017 年欧洲围产医学会( EAPM) 发布了《早产和生育管理 建议》 [2], 2018 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 ACOG) 发布 了《胎膜早破临床实践指南》 [3], 2019 年法国妇产科 医师学会( CNGOF) 发布了《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实 践指南》 [4],这些指南中都详细介绍了 PPROM 的诊 断和管理,对改善妊娠不良结局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本文就指南中 PPROM 的相关推荐意见进行解读。
1 PPROM 的风险和高危因素
据数据显示,妊娠<34 周时 PPROM 的发生率不 足 1%,妊娠<37 周时 PPROM 的发生率为 2% ~ 3%。 随着妊娠的进展, PPROM 的发生率逐渐上升,且多胎 妊娠发生 PPROM 的风险显著高于单胎妊娠。若既往 有 PPROM 史,本次妊娠发生 PPROM 的风险为 6% ~ 17%。 目前认为导致 PPROM 的主要危险因素为: 既往 PPROM 史,其余高危因素则与早产相同,例如: 子宫 颈机能不全、阴道流血、子宫颈缩短、生殖道或泌尿道 感染、宫内感染等。但 PPROM 发生时往往无明显高 危因素或病因。目前认为早产和宫内感染是 PPROM 的主要并发症,随着发生 PPROM 的胎龄的增加,发生 并发症的风险逐渐降低。
2 PROM 的诊断
当临床表现为阴道内流出大量液体时,不需要进 行额外的检查可明确 PROM 诊断( 专家共识) 。临床 表现无法明确诊断时,可行阴道检查,或阴道液涂片 镜检观察是否存在羊齿状结晶, pH 试纸检测阴道分泌物酸碱性,或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binding protein-1, IGFBP-1) 或胎 盘 α1-微 球 蛋 白 ( placenta alpha 1-microglobulin, PAMG-1) 的免疫色谱试验等方法用以判断是否发生 PROM。 解读: PROM 的诊断可依靠临床表现及体格检 查,也可通过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推荐使用无菌窥阴 器行阴道检查,在判断 PROM 的同时,还可评估子宫 颈条件,并判断是否存在脐带脱垂等情况,相比双合 诊检查,其感染风险降低[5]。IGFBP-1 和 PAMG-1 试 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若结果为阴性,大致可排 除 PROM 可能,考虑到该试验的假阳性率[6],其阳性 结果仅作为诊断 PROM 的辅助手段,尤其当存在子宫 颈机能不全时,假阳性较高,需结合临床表现及体格 检查来确诊。因阴道液 pH 测试、阴道分泌物涂片镜 检操作方便且成本低廉,这两者成为我国辅助诊断 PROM 的主要手段。当阴道内残存血液或精液、碱性 消毒液或患有细菌性阴道病的情况下, pH 值测定可 能会出现假阳性。不推荐通过超声评估羊水量的变 化来确诊 PROM,其仅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3 PPROM 的管理
由于我国早产的定义下限为28 周,故胎龄<28 周 的胎儿被称之为无生机儿。大多数发达国家定义早 产的下限为 20~24 周,故其对有生机儿与无生机儿的 界定也与我国不同。虽定义的范围不同,但国际指南 对于 PPROM 的管理仍值得我们借鉴。 在胎儿具备生存能力前,若发生 PPROM,无需前 往三级转诊中心住院( 专家共识) 。一旦确定为有生 机儿,建议前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住院观察( ACOG, C 级证据) 。对于被诊断患有 PPROM 的女性,建议住院 治疗并定期评估感染、胎盘早剥、脐带受压、胎儿情况 及是否临产。此外,应定期超声评估胎儿生长情况并 定期行胎心监护( 专家共识) 。 解读: 无生机儿 PPROM 的发生率极低,约 0. 3%~1. 0%。此类 PPROM 发生后, 50% ~ 60%的孕 妇仍能维持一定羊水量, 23%~53%在发生 PPROM 后 1 周内分娩, 35%在发生 PPROM 后可维持妊娠超过2 周。首次超声检查提示羊水过少者,将较早发生难免 流产或早产。虽然发生无生机儿 PPROM 的新生儿死 亡率不高于相同胎龄的自发性早产,但妊娠满 24 周 后出生的早产儿其长期发病率高于自发性早产( 非胎 膜早破性早产及非诱发性早产) ,且其存活率及预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生 PPROM 的胎龄大小。考虑到 无生机儿 PPROM 的感染风险,是否应使用宫缩抑制 剂延长孕周目前仍不明确,目前也无明确证据表明使用宫缩抑制剂延长孕周对无生机儿 PPROM 可带来益 处。妊娠不满 28 周的早产儿预后极差,即使进行期 待治疗,也难以推迟至足月分娩,且新生儿出生后将 带来严重经济负担[2]。当发生无生机儿 PPROM 时, 妇产科医生及新生儿科医生应当向其父母充分沟通 并交代期待治疗与引产的风险及收益,参考其意见并 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做出决策。当胎儿有一定的生存 能力( 即胎龄已超过早产的下限) ,发生 PPROM 的孕 妇应当立即前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积极完善检查并 评估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如: 发热、胎儿心动过速、宫 缩、阴道脓性分泌物等,可通过窥阴器检查并行阴 道分泌物培养,但需要注意不可过度检查,增加感 染风险。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可提供最佳的评 估频率。
3. 1 宫缩抑制剂 对于发生 PPROM 后临产的孕妇, 使用宫缩抑制剂不能延长孕周及改善新生儿结局,故 不推荐使用( ACOG, B 级证据) 。 解读:当发生 PPROM 的孕妇早产临产时,可能存 在着宫内感染,此时使用宫缩抑制剂疗效不佳,故无 法达到延长孕周的目的。对于尚未临产的 PPROM 患 者,使用宫缩抑制剂前,应评估延长孕周所带来的风 险与益处。研究表明,使用宫缩抑制剂延长孕周,其 宫内感染风险显著增加,故当妊娠超过 34 周时,不推 荐使用宫缩抑制剂保胎。若使用宫缩抑制剂,则不应 超过 24~48 小时,为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转运争取时 间。
3. 2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诊断 PPROM 的孕妇入院 后应立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CNGOF, A 级证据) 。妊 娠不满 34 周的 PPROM 患者,行期待治疗过程中建议 静脉联合使用氨苄青霉素与红霉素 7 天,后改为继续 口服阿莫西林与红霉素( ACOG, A 级证据) 。诊断 PPROM 的孕妇,若其胎儿具有生存能力,无论之前采 用过何种治疗,都建议在分娩过程中针对 B 族链球菌 ( group B streptococci, GBS) 预防性用药以避免垂直传 播( ACOG, A 级证据) 。 解读: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前应先行血常规、 C 反 应蛋白( CRP) 值、尿常规及阴道分泌物检测及培养。 若发现细菌,则行药敏试验,以指导宫内感染及新生 儿早期感染用药。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诊断为 PPROM 的患者入院后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可降低 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发病率。目前发现 GBS 与大肠埃 希菌( Escherichia Coli) 是导致新生儿细菌感染的主要 病原菌,在预防性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这两种致病菌的 预防。考虑到药物副反应及疗效,以下抗生素及其组 合不推荐用于预防性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氨 基糖苷类、第 1 代及第 2 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及甲硝唑。
3. 3 糖皮质激素 胎龄<34 周时,建议使用一个疗程 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 A 级证据) 。 解读: 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促进胎肺成熟,降低新 生儿死亡率及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病率[8, 9] 。研究表 明,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不会增加孕妇或胎儿感 染的风险[10]。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糖皮质激素为地塞 米松和倍他米松。因倍他米松注射次数少,随访数据 多,受到发达国家的青睐; 而地塞米松的价格低廉,且 与倍他米松疗效相当,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结合我 国国情: 围产医学水平的地区差异大,胎龄<37 周, 7 日内有早产风险的有生机儿均推荐常规使用地塞米 松。若无法完成一个疗程,也应当给药。
3. 4 硫酸镁 妊娠不满 32 周,存在分娩风险的患者 建议使用硫酸镁以保护胎儿神经系统( A 级证据) 。 解读:目前除硫酸镁外没有其他可以保护胎儿中 枢神经系统的药物[11]。研究表明,使用硫酸镁能够降 低早产儿发生脑瘫的风险与严重程度,且其作用效果 与孕周、早产原因、使用量无关[12]。结合 2019 加拿大 妇产科医师学会( SOGC) 发布的硫酸镁临床实践指 南,为降低早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可将使用范围扩 大至妊娠 34 周前[13]。若预计在 6 小时内分娩,应在 分娩前 4 小时使用硫酸镁; 若预计在 4 小时内分娩, 应立即使用硫酸镁;若情况紧急,应优先分娩,不应为 使用硫酸镁延误时间。考虑到镁离子毒性,在使用硫 酸镁过程中应至少每 4 小时检查孕妇生命体征及深 反射,当出现少尿或肾功能衰竭征象时,减少其用量 且缩短监测间隔。
4 宫内感染
4. 1 诊断 满足下列所有条件时可诊断为宫内感染 ( 专家共识) :孕产妇 T≥38℃( 需间隔 30 分钟后再次 确认,且需排除非妇产科疾病引起的发热) ; 以下三者 至少满足两者: ①持续胎儿心动过速( >160/min) ; ②子宫疼痛、疼痛性宫缩或自发性临产; ③脓性羊水。 无症状的患者若血浆 CRP<5 mg/L 则可以排除 宫内感染,推荐使用血浆 CRP 值的高阴性预测值 ( CNGOF, C 级证据) 。 解读: 宫内感染导致新生儿不良预后风险增 加[14]。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宫内感染 并及时予以治疗可降低新生儿发病率,改善围产期预 后。宫内感染的早期,因症状与体征不明显,诊断困 难。且在无发热的情况下,各临床指标的敏感性和特 异性区别很大。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他炎症指标的 临床意义十分有限且为非特异性,尤其在使用糖皮质 激素的情况下。故在判读孕妇血浆白细胞水平时,应特别注意采集血样与糖皮质激素使用的时间关系,以 免引起误判。羊膜腔穿刺术会增加宫内感染风险,故 不推荐使用羊水细菌学检查用以诊断宫内感染。
4. 2 宫内感染的管理 一旦诊断为宫内感染,应立 即予以抗生素静脉给药,分娩过程中也应持续使用 ( CNGOF, B 级证据) 。阴道分娩的产妇在产后使用补 充剂量的抗生素即可( 专家共识) 。考虑严重感染或 存在耐药细菌感染时使用 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 抗生素联合给药( CNGOF, B 级证据) 。 解读:出现宫内感染时使用抗生素的治疗策略与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同。诊断宫内感染后应针对导 致宫内感染的病原菌选用抗生素。若行剖宫产,其抗 菌范围应覆盖厌氧菌[15]。最合适的氨基糖苷类为庆 大霉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选择阿莫西林、第三 代头孢菌素。对 β-内酰胺类严重过敏者,可使用氨曲 南代替,但使用氨曲南时需要增加抗革兰阳性菌的抗 生素。若有菌血症,或发热超过 48 小时、肥胖、剖宫 产等均可延长使用时间。
4. 3 宫内感染的分娩时机 诊断 PPROM 后若出现 宫内感染,应立即分娩( CNGOF, A 级证据) 。 解读:当 PPROM 合并有宫内感染时,早产儿神经 系统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 血症等风险增加,故不建议继续妊娠。
5 分 娩
5. 1 分娩时机 妊娠不满 34 周的 PPROM 患者,若 无母胎禁忌证应行期待治疗( A 级证据) 。妊娠≥34 周的孕妇若发生 PPROM,建议分娩( ACOG, B 级证 据) 。PPROM 若合并宫内感染,应立即分娩( CNGOF, A 级证据) 。 解读:研究发现,妊娠满 34 周前,期待治疗时间 的长短不会增加新生儿并发症的风险。妊娠≥34 周 时,不论发生 PPROM 时的胎龄大小,期待治疗均会增 加宫内感染的风险,但是不会增加新生儿败血症风 险。两项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妊娠34~37 周的 PPROM 孕妇进行期待治疗与引产的结局,结果表明引产可以 显著降低宫内感染的风险[16, 17] 。妊娠 28~32 周发生 PPROM 的孕妇,通过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 素促胎肺成熟,期待治疗能够明显增加新生儿出生体 质量,且不增加发病率。但当 PPROM 合并有宫内感 染时,早产儿神经系统损伤、呼吸窘迫综合征、坏死性 小肠结肠炎、脓毒血症等风险增加,故不建议继续妊 娠,推荐尽快终止妊娠。临床上,进行期待治疗或终 止妊娠应根据母亲与胎儿的情况实时评估,要向孕妇 及家属充分告知相关风险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沟 通内容必须包含当前情况及疾病可能的发展趋势,并包括产前及产后的相关内容与相应决策。
5. 2 分娩方式 头位的单胎和双胎均推荐阴道分 娩;单胎早产不是剖宫产的指征,除非伴有特定的产 科并发症;若存在胎儿生长受限,或臀位、非头位的双 胎等发生早产,建议行剖宫产术; 对于早产儿不推荐 使用器械分娩( EAPM,推荐意见) 。 解读:研究显示,头位的低或极低体质量儿,其分 娩方式与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无相关性。与 剖宫产相比,采取阴道分娩的早产儿及产妇发病率显 著降低( OR 6. 2,95%CI 1. 3 ~ 30. 1)[18],因此在无产 科并发症的情况下发生早产时,推荐阴道分娩。研究 发现,剖宫产可以提高妊娠 31 周以下小于胎龄儿 ( small-for-gestational age,SGA) 的新生儿存活率,但并 不会增加 SGA>33 周的新生儿存活率[19]。有荟萃分 析对 7 项关于臀位早产儿不同分娩方式的妊娠结局 的研究得出,剖宫产组新生儿死亡率( 3. 8%) 低于阴 道分娩组( 11. 5%)[20]。使用胎头吸引助产会增加早 产儿静脉窦脆性导致的颅内出血风险,故发生早产时 不推荐使用器械助产,若情况紧急,可选择产钳助产 而非胎头吸引器。
参考文献略。
来源:鲍晨怡,蒋晨昱,刘兴会等,最新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指南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35(7):498-50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