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宋滇文
人类感染
脊柱结核的化疗原则
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病变的一个局部表现,外科手术不可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结核分枝杆菌,因此仍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用药时间的长短,临床上抗结核药物治疗主要有3种方案:超短程(>4个月且≤6个月)、短程(>6个月且≤9个月)及标准化疗程(18个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脊柱结核医学研究工作小组发布了出自韩国的脊柱结核病例随访报告,针对265例未行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分别采用6种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在9个月的短程抗结核治疗后,83%的患者被治愈。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脊柱结核的药物治疗应以
脊柱结核的手术适应证
并非所有的脊柱结核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初治、无严重骨质破坏、无巨大脓肿和神经组织受压的患者,采用合理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和制动即可。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应以清除结核病灶、解除神经压迫和重建脊柱稳定性为目的。目前公认的脊柱结核的手术绝对指征包括骨质破坏影响脊柱稳定性、神经组织受压进行性加重甚至瘫痪,进行性加重的后凸畸形。相对手术指征包括寒性脓肿、流注形成、较大死骨、椎体空洞和经久不愈的结核窦道。
脊柱结核的手术入路选择
脊柱结核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90%~95%位于椎体,仅有5%~10%位于脊柱后部结构。前路手术更容易显露病灶,术者可直视下进行病灶清除,也便于植骨等后续操作,因此被认为是治疗脊柱结核最有效的术式。但前路手术造成内脏、大血管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脊髓减压和后凸畸形的矫形也不理想,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通过前后联合入路或单纯后路手术来进行脊柱结核的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畸形矫正。本专题刊登了阿巴斯·艾麦提等的不同手术入路对脊柱结核疗效的报道,研究发现后路手术在畸形矫正率和矫正度维持方面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优于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后路手术明显优于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徐震超等的报道也表明,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期其余数篇临床研究亦证实,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可获得脊柱三柱稳定,符合脊柱生物力学要求,能有效矫正后凸畸形,同时内固定远离病灶,植骨融合率高。
上颈椎结核的治疗
虽然上颈椎结核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其位置深在、解剖结构特殊、并发症严重,为脊柱外科医师的临床诊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专题中闫应朝等就上颈椎结核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发现多数学者将开放手术作为治疗上颈椎结核的主要手段,病灶清除作为手术的主要目的,但该手术方式存在较高的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赵晓蕾等对4例仅存在局部疼痛症状、无明显神经损伤体征和寰枢椎稳定性改变的寰枢椎结核患者,采用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辅助局部制动,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前期根据寰枢椎破坏程度,对7例上颈椎结核患者分别进行外固定、单纯寰枢椎融合或枕颈融合术,对结核病灶进行旷置(不作清除),长期随访发现所有患者全部治愈,无复发病例,提示脊柱结核病灶并非必须清除,抗结核药物和制动依然是治疗脊柱结核的第一选择。
脊柱结核的治疗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常常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病变的具体部位、破坏程度,尽可能以低风险、低创伤、低费用、高治愈率为原则,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来源:脊柱外科杂志2018年8月第16卷第4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