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常见副作用一览
2018-08-21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大多数肾小球疾病为免疫介导性肾脏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常见原因。该类患者除支持治疗外,通常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但长期使用免疫制剂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本文就肾小球疾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常见不良事件进行总结。


糖皮质激素(GC)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也具有多种副作用,如感染,骨病,血糖异常,肥胖,高血压,精神病,胃肠道出血,白内障和心血管疾病等长期风险。


1. 感染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应筛查和预防特异性感染,包括肺孢子菌肺炎(PJP),肺结核,粪类圆线虫病,乙肝(HBV),丙肝(HCV),HIV,带状疱疹病毒和念珠菌病。据数据显示,具有同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者的感染风险要比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者高2-6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GC剂量增加,年龄增加,糖尿病和低蛋白血症。肾小球疾病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经尿液丢失增加以及自身的免疫缺陷使得其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加。


2. 骨质疏松


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头3-6个月可加速骨质流失,后期治疗期间骨形成持续减少。患者骨折风险既与GC峰值有关也与GC累积剂量有关,即使是长期使用低剂量泼尼松(5mg/d),其骨折风险也会增加。201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指南建议,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若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行骨密度检测和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评估骨折风险。所有患者均应口服钙(1000-1200 mg/d)和口服维生素D(600-800 U/d)。中-高度骨折风险患者(10年骨折风险>10%-20%)应口服双膦酸盐。需要注意的是,CKD患者骨密度检测可能不太精确,双膦酸盐治疗的安全性尚不十分明确。


3. 缺血性坏死


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坏死),通常见于股骨头,是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主要由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异常以及血管损伤引发缺血所致。青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因慢性炎症和高凝状态,是缺血性坏死的高发人群。髋关节疼痛一般于糖皮质激素治疗2-3年后出现,但也可在早期发生。与GC导致的骨质疏松症不同,每天使用泼尼松< 20-30 mg者则很少会发生缺血性坏死。


4. 肾上腺抑制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减量或停药后可能仍然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抑制,导致肾上腺功能不全。长期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恶心、乏力,急性应激状态下如手术,可能会导致肾上腺危象。肾上腺功能不全风险较高的患者,围手术期可给予应激剂量糖皮质激素。


若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3周,则肾上腺功能不全风险较小。为防止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发生,应在早晨服用糖皮质激素,隔天给药;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虽可相对快速的减至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约7.5 mg/d),但进一步减量时应缓慢进行。


医脉通编译自:Complications of Immunosuppression in Glomerular Disease. CJASN. 2018; 13 (8): 1264-127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5
收藏 分享